龙头来带动增收妥妥的——看甘肃如何拉开架势构建产业扶贫体系之二

时间:2019-05-21 13:18来源:大西北网-甘肃日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脱贫攻坚奔小康】
    
    围绕解决“谁来干”,健全生产组织体系
    
    龙头来带动增收妥妥的
    
    ——看甘肃如何拉开架势构建产业扶贫体系之二

 
    
    
    
    甘谷县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员工将辣椒串成串儿。甘谷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辣椒产业,有效助农增收。(资料图)甘谷县委宣传部供图


    
    
    
    静宁县坚持发展苹果产业,助农增收、富民强县。(资料图)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子恒
 

    
    
    
    海升集团工人在作业。平凉市2013年引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海升集团,助推了当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资料图)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郁婕
 

    
    
    
    宕昌德青源农业公司员工管理鸡舍。宕昌县与北京德青源公司合作做大扶贫产业,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资料图)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刘国庆
    
    54岁的王永录一口气流转了30亩地种洋芋。
    
    “种子不掏钱,地膜免费送到地头,洋芋卖给谁也不用管……以前咱闹心的,现在全是合作社操心,有啥不敢种的?”和煦的春光映在脸上,这位会宁县会师镇西岩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皱纹里都是笑意。
    
    心里石头落地,王永录去年起早贪黑、浑身是劲。年底一算账,挣了6万元,光荣地脱了贫。
    
    “没有马铃薯合作社领着咱干,可真没这‘豹子胆’。”十年前,王永录不再打工,回家种了两三亩洋芋,结果种出来的老品种没人要,一斤以0.19元的低价全卖给了淀粉厂。辛辛苦苦一年,差点连种子、化肥钱都没收回来。
    
    头雁振翅,群雁才能高飞,发展扶贫产业也是如此。
    
    甘肃贫困地区大多产业基础弱、资源禀赋差。在产业扶贫的路上,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贫困农民如果只是“单打独斗”,必然难以应对市场风险,收入起伏较大。
    
    实现稳定脱贫、逐步致富,发展有实力、有市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关键。去年以来,甘肃在产业扶贫中,着力健全生产组织体系。扶龙头、扶能人,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大力帮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走上了项目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产业化扶贫之路。
    
    仅2018年,甘肃省贫困地区新增龙头企业291家,累计达到1781家;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862个,实现每个贫困村2个以上合作社全覆盖。
    
    “外引”“自建”舞动龙头企业,打造强劲产业扶贫“引擎”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桥梁和纽带,是产业脱贫的主力军。
    
    然而,越是深度贫困地区,越缺有实力的市场主体。在甘肃的很多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刚起步,龙头企业引进难,本地企业成长慢。导致产业发展多年,基本还是“小打小闹”,产品只能打“原”字号。
    
    如果说以前,甘肃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经营主要靠农户这个“游击队”。那么,现在想要稳定脱贫致富,必须得打造一批像龙头企业这样的“正规军”和“王牌军”。
    
    紧盯省内外龙头企业,主动出击,加强“外引”力度。甘肃筛选确定了德青源鸡产业、中天羊产业、康美牛产业、海升果产业等扶贫带贫企业,借船出海、借梯登高。
    
    5月11日13时08分,一枚特殊的扶贫“金蛋”在宕昌县德青源公司诞生。从开工到现在,历时296天的“孵化”,宕昌金鸡扶贫产业项目终于产下第一枚鸡蛋。
    
    让贫困户怀抱“金鸡”奔小康。宕昌、榆中、渭源、西和、礼县、天祝、古浪、凉州等贫困县区,与北京德青源公司合作,运用“政府+社会资本或银行贷款+企业自筹”的轻资产产业投资模式,推动贫困群众、贫困地区以及扶贫企业多方共赢。
    
    随着一枚枚鸡蛋的产出,仅在宕昌县,德青源公司每年将给公司所在村子154户贫困户发放土地流转分红,人均增收540元;给两河口镇和车拉乡1.1万余名贫困人口,发放扶贫资金折股分红年均218元;还给130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均分红8800元。
    
    龙头舞,百业兴。除了直接吸纳贫困户就业外,宕昌金鸡产业扶贫项目还能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旅游、汽车服务、饲料原料种植等多个产业,帮农民闯出更多脱贫致富的路子。
    
    一时半会儿引进不来龙头企业,怎么办?
    
    庄浪县不是没花气力招商引资。但地上少资源、地下无矿藏。物流瓶颈更是明显,至今既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铁路和机场,谁来?
    
    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定,2017年秋季,庄浪县大胆创新,探索组建国有独资企业——庄浪县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一子下活满盘棋。在这一“牛鼻子”的牵引下,庄浪县在各乡镇设立分公司,对接每个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股份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政府组建龙头企业带合作社联贫困户的“庄浪模式”。
    
    一方面,大力推广“庄浪模式”,鼓励各地“自建”国有农业发展公司,一方面,坚持轻资产引进、混合型组建等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外引”力度。甘肃决定,今年新引进培育龙头企业200家以上,力争每个贫困县依托主导产业引进1户大中型龙头企业。
    
    截至今年3月底,甘肃58个贫困县新增龙头企业56家。
    
    让贫困户“抱团”加入合作社,建立共同致富的利益联结机制
    
    如果说龙头企业是产业脱贫主力军的话,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像毛细血管,一头连着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者,是农民最可靠、最便捷的“娘家人”,承上启下、作用明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和关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他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把合作社进一步办好。
    
    然而,长期以来,甘肃贫困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面小、发展滞后。
    
    一组数据令人深思——截至2018年2月,甘肃省622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3720个深度贫困村中,未建立合作社的有194个,建立1家合作社的有1785个。
    
    针对打通“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不够顺畅紧密这个产业扶贫的痛点和堵点,2018年,甘肃大力扶持贫困村新建合作社。
    
    截至去年8月底,全省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862个,实现了贫困村至少两个专业合作社全覆盖。
    
    合作社组建起来了,但令人尴尬的是,甘肃相当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么运转一般,要么运转较差。
    
    如何在解决“有没有”问题的基础上,破解好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发挥“好不好”的问题?
    
    一根手指容易折,十指牢牢抱成拳。去年年底,宕昌县在借鉴“庄浪模式”的基础上,先将各自乡镇的村办合作社组织起来,每个乡镇组建一个乡镇联合社。再由乡镇联合社共同发起,成立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然后,由县联合社改制控股县里国有农发公司。同时,引进两家民营企业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提升国有农发公司应对市场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由县联合社、县国资办和两家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发起成立了羌源富民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由此,宕昌县闯出了以合作社联合控股组建县里富民公司的“宕昌模式”。这一“以贫困户为基础、村办合作社为单元、乡镇联合社为纽带、县联合社为主体、股份公司为龙头”的金字塔形产业发展体系,把贫困户和村办合作社“绑”在一起,让他们带着贫困户干,跟着股份制公司“抱团”发展。
    
    这样,既解决单个合作社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自身发展动力不足、难以在市场中快速发展的问题,又确保了村办合作社在公司中联合控股,掌握经营主动权,最大限度使贫困户受益。
    
    去冬今春以来,宕昌县村办合作社通过收购中药材、蜂蜜,发展香菇等产业,共向贫困户和村集体分红1580万元,羌源公司今年可为贫困群众兑现年度保底分红资金1040万元。贫困群众收入来源,由原来仅靠农产品销售收入,转变为产业扶贫资金入股保底分红、土地流转收益、务工取酬、产品收入和盈余分红等多渠道增收。
    
    实施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推动合作社做大做强
    
    在完善“宕昌模式”中,甘肃提炼总结了“四合经验”。
    
    能合则合。在产业上,能用合作方式推动的,都尽可能用合作社的办法推动;在主体上,除贫困户实现全覆盖,其他谁都可以参加;在资金上,贫困户到户入股资金原则上都入到合作社,进而入到联社及其控股的富民公司里;在扶持上,国家的扶持政策形成固定资产的,尽可能都折股量化到合作社由合作社代持。
    
    乡贤促合。合作社除村“两委”“第一书记”和驻村帮扶工作队领办帮办外,更重要的是鼓励种植大户和致富能手,以及返乡的(在外打工的“城归”)、回乡的(在外工作的离退休人员)、下乡的(各类工商资本)“三乡人员”,这四类人员领办创办合作社,解决带头人的问题。
    
    抱团联合。将村办合作社组织起来组建乡镇联合社,再由乡镇联合社成立全县联合社。通过自下而上组建两级联社,破解单个合作社难以发挥作用的问题。
    
    多方混合。合作社、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都出资控股参股,发展横向联合。
    
    “宕昌模式”的“四合”经验,实现了多类资源、多方主体、多个层级、多种所有的最佳配置和有效组合。
    
    在加快学习、借鉴、复制“宕昌模式”的基础上,今年,甘肃全力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力提升工程。对贫困村合作社摸清家底、区分类型,分类指导、分类完善。
    
    对运营一般的“弱、小、散”合作社,甘肃采取分产业、分行业、分类型、跨区域联合等方式组建联合社;引导规模大、实力强的合作社,采取整合方式将其合并重组,所有成员全部吸纳入社。
    
    对连续两年未从事经营活动的或只为套取国家扶持资金不开展经营的合作社,吊销其营业执照;对长期未经营,确无发展条件,又无法联合或合并的“空壳社”,依法注销或引导自愿注销。对发展遇到困难的合作社,及时跟踪帮扶,扶上马、送一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规范发展。
    
    截至3月底,全省已规范提升合作社696个,合并重组55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38个,清理注销“空壳社”650个。
    
    典型引领,示范带动。甘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力,注重示范社创建。在市县两级示范社创建的基础上,今年,全省力争再创建认定省级示范社600个左右,其中贫困地区创建500个以上。
    a
    难题面前,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为了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甘肃今年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尤其是打造县乡辅导员队伍。
    
    谁来当合作社辅导员?甘肃不仅把县乡农业农村部门从事农村经营管理的干部纳入队伍中,还把乡镇包村领导、驻村工作队队长等脱贫攻坚一线工作人员打造成中坚力量,确保贫困地区每10个合作社固定有1名辅导员随时提供指导服务。
    
    “今年,‘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建起了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太及时了。”会宁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站长马合刚对记者感叹道。以前,他们经管站只有8名工作人员,面对全县2790家合作社,根本忙不过来。
    
    合作社辅导员队伍的建立,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今年2月,会宁县给每个乡镇配备了5名合作社辅导员,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规范化建设。
    
    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全力迈进。我省一个个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逐步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牵着他们的手迈向广阔大市场,撑起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宋振峰)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