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兰大人】任继周:现代草业科学开拓者
今年9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一辈子都在和草打交道。
翻开他的履历,有很多第一:建立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试验站、创建我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在全国率先开展草地改良研究……
他是我国草业科学的奠基人之一、现代草业科学的开拓者,为我国草业教育和科技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来到西北 找到“天堂”
1948年,刚从南京中央大学毕业的任继周接到我国著名兽医学家盛彤笙的邀请,到兰州畜牧兽医学院研究草原与饲草。
1950年,进修期满的任继周从南京出发,穿越大半个中国辗转来到兰州。
到了大西北,虽然住的是漏风的土房子,但他却兴奋不已:“大西北才是研究草原的天堂。”
5月份到达兰州,6月任继周就开始了第一次外出考察。甘肃生态类型丰富多样,在任继周眼里,这里就是草原类型的“陈列馆”。在野外考察中,马车是最好的工具,每天走不远,也走不快,每当他发现路边有令人感兴趣的草,便立刻跳下马车采集标本。
第一次在甘肃的考察,在艰苦的环境中进行着。这样的考察,在任继周后来的学术生涯中数不清有多少次。
改良草地 培养人才
1956年,任继周带领团队在天祝县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在全国率先开展高寒草地改良研究。
任继周说:“当时搞这个试验站,没有落脚点,师生自带帐篷;没有编制和经费,有人说是‘黑站’。”
高山上千百年来形成的草毡土不透水、不通气,牧草长不好。任继周在调研中发现,高原上随处可见的鼠洞周围草长得很好。他得到启发,成功研制出了划破草原专用的燕尾犁,在仅划破草皮不破坏草原的情况下,燕尾犁可使土地增加通气、透水效果,使牧草增产5倍以上。目前,划破草皮已成为我国多地大规模改良草原的常规方法之一。
整整23年,草地围栏、划区轮牧、季节畜牧业等研究都是在这个简陋的试验站里完成的。直到1979年,这个站才有了初步的基础条件保障。
仅仅开展科学研究还不够,任继周又开始了草业科学教学体系的开拓。
1977年,他主持制订了中国第一个草原本科专业全国统一教学计划。
1981年,任继周创办我国首个草原生态研究所——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
此后,任继周受农业部委托,先后制订了草原科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他几乎参与了中国草业科学教育发展的每一个步骤,培养了我国早期草业科学界的很多人才。
1995年,任继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道法自然 日新又新
2002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并入兰州大学。十几年来,草学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在2017年入选兰州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草学学科名列全国高校同类学科第一名。
在建立、完善草业科学教学体系之外,任继周专注于推动草地农业发展、构筑食物安全链条。任继周说:“传统耕地应实行草田轮作,不但能保证粮食产量不下降,还能成倍增加牧草等饲用作物产量,培肥地力,减少污染。”
任继周及其团队在黄土高原进行了草田轮作试验,结果显示:粮食单产增加60%,肥料用量减少三分之一,水用量大约节约17%,整体经济效益大约增加1倍。
在一系列试验的基础上,任继周认为耕地农业变为草地农业是大势所趋,结构改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食物安全问题。
2013年7月,任继周联合8位院士,向有关部门提交了“关于我国从‘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结构转型的建议”,受到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
近年来,任继周的研究从草地农业生态学延伸到农业伦理学。他认为,研究草地农业系统必须探讨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他的这一研究成果,在2018年结集为《中国农业伦理学导论》出版。
光阴荏苒,距离任继周来到甘肃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这60多年里,他亲历并推动了我国草业科学的发展。
如今,在兰大草地农业科技学院院内矗立着一块巨石,上面刻着任继周书写的“道法自然,日新又新”八个大字。
这是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的院训,其中蕴含的“恪守自然之法、不断开拓创新”之意,也是任继周几十年来治学、教育思想的最好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