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看甘肃,全国百家媒体甘肃行……
让牧民从牧场走向市场,从做家务走向做生意……
碌曲县尕秀村帐篷城——成游客追逐的香饽饽牧民脱贫的金钥匙
大西北网讯(记者王志俭文/图) 21日是此次大型采访活动的第二天,早晨从临夏出发一路向夏河县驶去。
到达夏河县刚下车,县上工作人员即上前给每人献上了一条雪白哈大。还在记者整理哈大时两名藏族女孩又来到面前,邀请记者喝两杯下马酒。记者看到盘中有一个瓷酒壶,旁边放着两个高座的木酒杯,记者不胜酒力解释再三,后喝了半杯才被勉强放行。
说来也怪,喝完酒感觉有精神了!于是乘热打铁采访了安多公司。之后,大巴车又朝下一个采访目标——碌曲县驶去。坐在采访车上无暇欣赏窗外的草原美景,打开手机赶紧开始敲写夏河安多公司的稿件。
定居点里牧民生活惬意
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朦朦胧胧中来到了碌曲县。在蓝天白云映照下,路侧一边出现一个带有浓郁藏族风情的居住小区,进入小区前立有一个藏式牌坊,上面用藏汉两种文字写着尕秀村的子样。穿过牌坊左边矗立有一块大石头,上面也用藏汉两种文字、书写着天津援建四个大红字体。
藏族导游女孩带着记者一行人,先后参观了村纪念馆,牧民办得牧家乐,定居前牧民在草原居住的夏房、冬房。然后又带着大家参观了村里的休闲广场。几个孩子正开心地打篮球,10几个藏族奶奶和爷爷,一起在休闲广场旁边的转经厅内转经轮。村前道上一溜摆放着10几辆摩托车,中年汉子们围在一起聊天。看到记者一行走来,他们微笑着点头示意。
“三变”改革催出帐蓬城
采访完定居点,记者一行又在村长带领下采访帐篷城。10几分钟后路边左侧半山上,冒出一片星棋罗布的白色帐篷。
村长讲那就是旅游帐篷城,帐篷城由108顶帐篷组成,按莲花的造型排列,整个帐篷城宛如一朵纯净美丽的白莲花,热情地迎接着八方宾客。
说起帐篷城,不得不说“三变”改革。正是由于“三变”改革的春风,才催生出尕秀帐篷城这朵美丽的花朵。尕秀村是一个普通的藏族村庄,共有391户1867人,草场承包到户后,牧民群众的生活稳步提高,手里有了积蓄,于是在尕秀定居下来,逐渐形成现在的规模。
近年来,通过实施牧民定居点项目、易地搬迁项目、棚户区改造项目等工程建设,尕秀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整体提升。老百姓实现了定居,解决了温饱问题。但长期以来群众单打独斗的个体生产方式没变,受草场承载能力限制和生态环境保护制约,群众增收困难,甚至有些群众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去年,林书记、唐省长多次对“三变”改革作出重要批示。林书记、唐省长还亲自到尕秀村调研指导工作前。今年三月县、乡、村三级干部到贵州考察学习“三变”改革做法。回来后即着手“三变”改革工作,并很快建成了帐篷城。
牧家乐让牧民增收30%
尕秀村村长介绍,尕秀村距离省城兰州370公里,国道213线穿村而过,区位优势明显,道路交通便利,草原风光独特。我们充分发挥优势,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主攻方向。
晒银滩帐篷城共有108顶帐篷,82户贫困户每户一股,每股15000元;尕秀以集体土地入股帐篷城,帐篷城公共设施全部由政府投资,最终分红比例按“334”模式,即集体经济分红30%,一般户分红30%,贫困户分红40%。东喀尔民族文化传媒公司,包括马术、射箭、弹唱、锅庄等民族文化表演,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起来,现有从业人员80余人,优先考虑贫困户,每户能够增收工资性收入15000元。尕秀藏寨民俗度假村主要包括67户牧家乐,统一标准、统一管理,避免恶性竞争,欺客宰客。
截至目前,尕秀村共有旅游从业人员300余人,其中,东喀尔集体经济开发有限公司共有员工110人,有劳动力的建档立卡户实现了全覆盖,每年人均工资性收入13000元至15000元。2017年,尕秀村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今年上半年接待旅客15.46万人次,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6700元提高到2017年的9192元,增幅达30%以上。
特别是开办牧家乐的家庭从旅游服务业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受益,有些牧家乐去年收入甚至达到13万元。旅游业的发展、从业岗位的增加,让群众从牧场走向市场,从做家务走向做生意,许多群众把牲畜卖掉专门从事旅游服务业,草场得到休养、生态不断改善,实现了“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的双丰收。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