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50年代在北京的照片
母亲一生热爱缝纫,是一位深受周围人欢迎的裁缝能手。
母亲,二十年前的今天(2002年11月24日),初冬的一场小雪带着您无限的慈爱和眷恋,步履匆匆地走过了人生的76年历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留下的却是我们无尽的悲伤和思念。
坐在桌前,端详着母亲的遗像,岁月的沧桑,生活的磨难,在您的脸上刻下了一道道痕迹。望着妈妈那疲惫的脸,满头的银发,额头上隐约可见的皱纹,望着妈妈挂在嘴角上那一丝满意的微笑,泪水不禁潸然而下。
在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刻,尽管已不能说话了,但是,她的眼神和过去一样,依然是那样的慈祥和平静。
坐在桌前,端详着母亲的遗像,岁月的沧桑,生活的磨难,在您的脸上刻下了一道道痕迹。望着妈妈那疲惫的脸,满头的银发,额头上隐约可见的皱纹,望着妈妈挂在嘴角上那一丝满意的微笑,泪水不禁潸然而下。
在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刻,尽管已不能说话了,但是,她的眼神和过去一样,依然是那样的慈祥和平静。
1990年过年时母亲与孙子在家包饺子
母亲个性很强,起初在老家农村,她一边承担繁重的家务活和农活,一边积极参加扫盲班和社会活动。
1956年父亲调国务院工作后,经组织上安排,把母亲接到北京。由于父亲给国务院领导同志做秘书工作很忙,家务活全落在母亲的肩上。母亲勤奋好学,考入了北京缝纫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刺绣厂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出口的绣花工艺品任务,受到工厂的表彰,成为国务院宿舍的“模范家庭”。
1961年父亲调回甘肃省委工作,母亲又在兰州红旗被服厂和3512厂从事她擅长的缝纫工作,屡受表扬,并与邻居们的关系相处得很融洽。母亲经常利用空余时间、用她精湛的缝纫手艺为院内的邻居们做衣服,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被省委家属院居委会评为“五好家庭”。实为我们兄妹做人处事的榜样。
1996年父母在一起交流
1969年文化大革命中,父亲被打成走资派下放到甘肃省委徽县红旗山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母亲带着我们被下放到老家——靖远县高湾乡。母亲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盖起了自家住的土房。母亲在干家务和农活的时候,不忘她的缝纫专长,起早贪黑为自家人和乡亲们做衣服。母亲用的缝纫机先后就更换了3、4台,有一台缝纫机机头拉线摇臂的穿线孔都快被缝纫线磨断。
1973年,父亲又被安排到靖远矿区工作,1975年母亲又随父亲来到了靖远矿区。母亲凭借一技之长,每到一处就和周围的群众打成一片,用裁缝工作来补贴家里生活。
八十年代初期,随着父亲的平反,母亲和我们又回到了兰州。
母亲一生勤俭持家,勤劳节约的点点滴滴,都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
90年代初父母在兰州东方红广场留影
亲爱的母亲!您不辞辛苦,把我们兄妹三人和孙儿们一一拉扯长大,抚养成人,我们不会忘记您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母亲,我们永远怀念您!
(贾笑天 贾笑云 贾笑雨 2022.11.24于兰州)
(责任编辑: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