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城市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时间:2022-02-10 12:16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兰州日报 点击: 载入中...
  兰州市以“社工委”建设为牵引
 
  构建城市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核心提示
 
  社区是城市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为深入推进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兰州市创新组建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简称“社工委”),着力打造人人负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加快构建城市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目前,全市427个社区已全部建立“社工委”,共吸纳“社工委”委员6046名,其中社区“两委”成员1789名、“两代表一委员”414名、退役军人441名、社区民警271名、非公经济组织负责人373名、社会组织负责人303名、物业企业负责人524名、业委会成员77名、乡贤和热心居民468名、其他人员1386名,初步构建起了党工委引领、社会化共建、社区化共治、邻里式共享的城市社区治理新模式。特别是在去年“10·18””疫情防控中,依托“社工委”积极协调解决实际问题2038个、落实防疫物资390.3万元,为助力全市打赢疫情防控遭遇战阻击战总体战发挥了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
 
  聚焦党工委引领
 
  系统推进谋划实施
 
  搭建市级抓统筹谋划、县区抓牵引推动、街道抓协调推进、社区抓具体落实的“四级联动”工作体系。市委十三届十五次全会、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制定印发了《全市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组建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市委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基层社区开展调研督导,以上率下,引领推动“社工委”建设在全市迅速启动、全面铺开。各县区召开常委会、专题调度会及时作出安排,建立县级领导“一对一”包抓联系“社工委”工作机制,采取调研走访座谈、跨区交流学习等多种方式,扎实推动“社工委”组建落地实施。城关区率先启动“社工委”试点,跟进制作教学视频,全景展示“社工委”工作流程,为其他县区作出示范。各街道均成立工作专班和议事协调机构,助力“社工委”建设有序推进,特别是主城四区街道班子成员直接驻守一线分片督抓社区“社工委”规范组建和系统运行。同时,各社区在全面摸排梳理辖区共建资源的基础上,主动联系辖区各类单位及社会贤达人士积极参与“社工委”建设,广泛征集辖区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实行台账式管理、清单式销号,做实群众工作,夯实基层基础,着力提升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聚焦社会化共建
 
  探索完善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社工委”运行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目标、有重点、有保障。着眼“怎么建”,明确组织架构。“社工委”在街道党组织领导下,通过个人自荐、居民推荐、单位推荐、社区“两委”会议讨论产生13至15名委员,设主任1名,由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担任;设副主任4名,由社区“两委”从其他委员中讨论确定。社区党组织委员和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队长担任常任委员,驻区单位代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代表、有影响力号召力的居民代表担任轮值委员,任期1年。着眼“干什么”,明确工作职责,“社工委”承担统筹辖区资源、开展宣教宣传、走访联系群众、矛盾排查化解、文明新风倡导、公益服务供给、参与联防联控、协同区域治理8项职能。比如,七里河区制定“社工委”《工作规范》,厘清“社工委”权责边界,明确“六参与”“六不参与”,让“社工委”工作加速驶入规范化运转、整体性提升的快车道。着眼“如何干”,明确工作流程,“社工委”每月至少召开1次会议,讨论研究“社工委”委员提交的议题,社区“两委”建立“资源、项目、需求”三张清单,牵头推进待解决事项,协调辖区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或社区居民主动认领、积极办理,并对事项落实情况进行全程跟进,着力形成工作闭环管理。着眼“要干好”,明确考核机制,通过制定考核评价制度,树立怎么干、干什么的鲜明导向,严格“社工委”工作运行的标准要求。
 
  聚焦社区化共治
 
  广泛凝聚治理合力
 
  充分吸纳多元力量常态化参与,补齐社区工作短板,丰富社区治理手段,形成联系广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治理机制。聚合吸纳委员力量共治,积极吸纳社区“两委”成员、“两代表一委员”、退役军人、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负责人、物业企业负责人、业委会成员、乡贤、热心居民等各领域人员进“社工委”,切实发挥各方力量共建主导作用。聚合驻守单位力量共治,建立健全街道社区党组织与驻守单位党组织“双向”工作机制,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向社区“双报到”,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职人员向社区“双报到”,引导辖区内各类单位主动融入城市社区“大家庭”“大平台”。目前,全市2249个共建单位党组织和32132名在职党员干部包抓网格1712个、小区1789个、楼院6195个、单位1414个。聚合社会组织力量共治,大力培育社区服务类、公益慈善类、文体活动类、专业调处类等社会组织,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人才联动,有效激发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活力。全市社区社会组织达到4050个,拥有10个以上社会组织的社区达到376个,占比88.1%。聚合志愿服务力量共治,重点打造以优秀退役军人为队长、社区民警为指导员、退役军人为骨干的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采取“一支一警”,即1个民警+1支志愿服务队的方式,应对疫情处置、应急抢险等突发情况。“10·18”疫情防控遭遇战后,进一步完善了“民警民兵民宗”联勤作战样式,有序聚合机关干部、退役军人和志愿者驻守社区协同善治。聚合社区居民力量共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社区协商议事室等议事说事平台,畅通民情热线、民意信箱等诉求表达通道,定期开展“居民说事”,拉近单位与单位、单位与居民、居民与居民之间的关系,带动辖区居民以“主人翁”身份主动参与社区治理。
 
  聚焦邻里式共享
 
  着力办好民生实事
 
  发挥“社工委”联系广泛的优势,引导驻区单位走出“大院”服务群众,打破“围墙”共享资源,实现“居民的事大家管,大家的事共同办”。共享资源。比如,城关区深入挖掘辖区各类服务资源,谋划实施、做实用好“十五分钟”精致生活服务圈,为群众提供吃住行娱购便利服务。七里河区挖掘整合区域内停车资源,确定具备实施错峰共享条件的小区先试先行,向辖区部分老旧小区住户分时段错峰共享停车。安宁区组织省荣军院开展“拓展便民医疗圈促进邻里式共享服务”项目,为辖区退役军人、残疾人、老年人打造便捷康复训练基地。共享环境。比如,西固区牌坊路社区协调辖区企业出资10万余元,将社区废弃闲置地块打造成街角公园,为居民提供休憩和锻炼的空间。城关区酒泉路街道杨家园社区在老旧楼院建设“共享小菜园”,发动居民共同参与劳动,共享收获成果。共享文明。比如,城关区酒泉路街道畅家巷社区组织辖区10家物业公司成立红色物业志愿服务队,吸纳15名热心社区工作的大爷大妈组建“畅大妈”志愿服务队,参与小区院落“微治理”,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聚焦实战化战“疫”
 
  全面提升服务效能
 
  把高效开展疫情防控作为“社工委”运行效能的重要检验,深度动员社会力量,凝聚同心战“疫”的强大合力,在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遭遇战阻击战总体战中展示“社工委”政治功能。建立快速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以“社工委”为统领,完善“网格发现、社区呼叫、分级响应、协同处置”的快速响应机制。疫情发生后,全市“社工委”委员迅速走进1794个网格、1917个小区、6490个楼院、1471个单位,省、市、县(区)400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2.3万名机关党员干部,社会各界800多个非公企业、社会组织,以及1.7万名退役军人和5.68万名志愿者迅速驻守社区,与社区干部一道开展卡口管控、核酸检测、防疫宣传等工作,形成了社区轴心带动、“社工委”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建立社区防疫邻里化互助机制,“社工委”牵头,组建解除集中隔离人员居家健康监测志愿服务队,充分释放“社工委”作为区域“大管家”的熟人效应和主场优势,为返家人员提供送餐、物资代购、清理垃圾、心理疏导等各项服务,让邻里互助精神得到升华,实现从“各扫门前雪”到“同是一家人”的转变。建立爱卫会和公卫委,依托“社工委”机制平台,成立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深入开展疫情防控、建立健康数据台账、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改善社区卫生环境、提升群众健康素养,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组建社区爱国卫生工作委员会,引导居民群众增强健康理念、提升文明素养,助力常态化疫情防控,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经历“10·18”疫情防控实战检验后,“社工委”在兰州战“疫”后市域善治大讨论中,又及时补增基层爱卫会、公卫委职责。建立基层治理信息化服务平台,研发运行“小兰帮办”基层治理信息化系统,通过出入扫码加快居民通行效率,方便人员流动精准管控,宣传疫情防控政策规定,实现小区治理和疫情防控全时段智能化管理。依托“小兰帮办”社会治理智慧平台,有序整合18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延伸到乡镇(街道)、村(社区),实现为民服务基层可办、不来即享,为社区治理提供“智力支撑”。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郭兰英
(责任编辑:苏玉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13000024号-1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