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前的今天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新疆罗布泊的荒漠里
一朵硕大的“蘑菇云”直上九天——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uploads/allimg/191016/46-191016112328.jpg)
这是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
从那一天起
中华民族有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
“核盾牌”
而每当回首那段峥嵘岁月
也总让人感动
![](/uploads/allimg/191016/46-191016112328-50.jpg)
新中国成立之初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
为了给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
创造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
1955年1月15日
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扩大会议
提出了中国建立和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
在最困难的时期
无数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站出来
勇挑重担
为了这一声让中国人在世界上
挺起脊梁的东方巨响
呕心沥血,埋头苦干
![](/uploads/allimg/191016/46-191016112328-51.jpg)
邓稼先
1958年
时年34岁的
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邓稼先
为了国家的强大
告别了妻子
还有4岁的女儿和2岁的儿子
隐姓埋名、义无反顾地走进大漠荒烟
整整28年与家人聚少离多
根据手头掌握的很少的资料
邓稼先带领团队开始了
通宵达旦的学习与计算
没有先进的计算工具
只有几台手摇式乌拉尔计算机
更多的计算只有依靠
纸笔、算盘、计算尺等原始的工具
1960年6月
援助中国原子弹项目的
苏联专家准备正式撤离
失去苏联的帮助后
国际上有人幸灾乐祸地断言:
中国二十年也搞不成原子弹
![](/uploads/allimg/191016/46-191016112329.jpg)
科研人员拍摄于站台上的照片。
随着邓稼先的到来
一批刚刚毕业或留学归来的有志青年
开始加入到中国的原子能事业中来
1963年4月的某一天
一列装满了试验设备和科研人员的火车
即将开往西部
从北京的科研院所到东北的军工企业
大批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奔赴
位于青海的221基地
投入到研制原子弹这场大会战中
直到这些军工领域和科研院所的精英人员
到达基地后
仍然没有人告诉他们国家将他们
集中到这片草原上究竟是来做什么的
等待他们的只有刚刚建成的厂房
和一个个神秘的工号
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
都不知道自己在打造的
究竟是一件怎样的武器
但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里
每一位工作者都在自己的岗位上
拼尽全力
![](/uploads/allimg/191016/46-191016112329-50.jpg)
罗布泊核试验基地
新疆罗布泊
古往今来
无数探险者深入其中
生还者却寥寥无几
这片荒漠也因此有了一个名字——
“死亡之海”
![](/uploads/allimg/191016/46-191016112329-51.jpg)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几分钟后,科研人员进入爆炸现场取样。
夏季的罗布泊像是一个巨大的火炉
气温最高可达42℃以上
胶质防毒面具密不透风
整套防护装备重达两公斤
对于毫无防化经验的测量人员来说
穿戴防护服半小时
就面临晕倒的危险
而取样时间却长达4小时
![](/uploads/allimg/191016/46-191016112330.jpg)
除了要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
科研人员还要克服
缺乏实验设备等种种困难
虽然全国相关的科研院所和工厂企业
都积极且秘密地投入到这项工程当中
但对于刚刚起步的新中国来说
所有设备全部靠自己来研制生产
显然不现实
科研人员绞尽脑汁想各种方法
搜寻着试验所需的各种器材
并对搜集到的零部件进行研究
不久之后
科研人员开始自主生产其中的部分设备
![](/uploads/allimg/191016/46-191016112330-50.jpg)
进出核试验场区的公路。
从外部通往核试验基地的公路
渐渐变得繁忙起来
从全国各个地区的科研机构工厂
运送来的33000多吨器材设备
以及数千名研制人员
陆陆续续抵达了罗布泊的核试验场区
进出核试验场区的公路仅有几条
而运送货物及人员的卡车却源源不断
不出几天,路面便不堪重负
被压得坑洼不平
试验人员把这条路戏称为“搓板路”
就是沿着这一条条颠簸崎岖的“搓板路”
中国的核试验不断向前推进
![](/uploads/allimg/191016/46-191016112330-51.jpg)
周恩来向大家宣布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15时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一成就集中代表
我国科学技术当时所能达到的新水平
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
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几乎与原子弹爆炸同时
中国政府郑重宣布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55年过去了
昔日戈壁滩上的欢呼已随风而逝
但10月16日
这个沁透着先辈们智慧和血汗的日子
却成为一座丰碑
永载史册,永放光芒!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