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制造业、民营企业的中长期融资,把握好风险处置节奏和力度,压实金融机构、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责任。
如果把经济比作肌体,金融就是运行其中的血脉。一直以来,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传导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中扮演重要角色,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商业银行的资金效率不高或信用投放能力不足。
因此,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必须从供给侧破题。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市场结构、经营理念、创新能力、服务水平等还不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要从适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出发,对整个金融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
中信建投证券宏观经济与固定收益研究团队首席分析师黄文涛认为,当下,要抓紧开展金融体制改革顶层设计,增加有效资金供给,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转型。要积极规范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加强信贷政策指引,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民营企业等的支持力度。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陈卫东认为,要提高各类金融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金融市场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在完善的市场条件下,有需求就能够创造供给。一些金融供给的缺失可能是因为对金融市场风险的识别、风险的定价、风险的管理能力不足所造成的。如果能够提高金融机构、金融体系的风险定价能力、产品设计能力,则金融供给的很多短板就能够相应解决。
“没有放不出去的贷款,只有不够努力的信贷员。”光大银行烟台分行行长夏伟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说。金融机构要下沉金融管理和服务重心,按照财务可持续原则,合理覆盖风险、优化考核激励。要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升金融解决方案的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要与其他部门做好统筹协调,发挥好“几家抬”合力,推动金融机构“敢贷愿贷”。
在稳步推进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还要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要加强金融监管,科学防范风险,强化安全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金融业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要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统筹监管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统筹负责金融业综合统计,确保金融系统良性运转,确保管理部门把住重点环节,确保风险防控“耳聪目明”。(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陆敏)
(责任编辑:苏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