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非遗如何“破茧成蝶” 老手艺人的处处闻“丝”梦

时间:2019-05-03 16:21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中国新闻 点击: 载入中...
 

 
 老式缫丝车 施紫楠 摄
 
  中新网湖州5月3日电(见习记者 施紫楠)“辑里湖丝经纶天下,淤溪莲种福被苍生。”辑里湖丝,因产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辑里村而得名,清朝时,一直是帝王的御用品。
 
  在辑里村一间木屋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顾明琪坐在一台老式木质缫丝车前,随着右脚在踏板上有节奏地踩踏,一根根细如牛毛的蚕丝被缓缓拉出。
 
 
顾明琪在浸泡蚕茧 施紫楠 摄
 
  “我今年已经74岁了,不想这门手艺就这样失传。”提起这项自己几乎为之投入一生心血的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顾明琪有着说不完的话。
 
  当年盛景不再
 
  顾明琪8岁便跟着父母学习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为此没少挨打,“那时候年纪小,根本坐不住。”
 
  “缫丝”工作既繁重又紧迫。据顾明琪回忆,儿时没有烘干技术,家里蚕茧化蛹后只能不分昼夜地缫丝。搭丝灶、烧水、煮茧、捞丝头……所有程序必须在一星期内完成。
 
  这样抽出来的丝,细、圆、匀、白,一根丝能穿起8枚铜钱。“其他的蚕丝,只能穿三四个。”顾明琪说,辑里湖丝一个蚕茧缫出来的丝,最长可达1400米。
 
  然而,曾经无比辉煌的辑里湖丝,随着机械化缫丝技术影响,也面临着难以为继的窘境。手工缫丝技艺被大规模的机器缫丝所取代。
 
 
 
顾明琪在缫丝 施紫楠 摄
 
  “机器缫丝效率高,丝粗细均匀,企业更愿意用。”顾明琪想起儿时,辑里每家每户都养蚕,用老式缫丝车抽丝。如今,当地“无不桑之地,无不蚕之家”的景象早已不在。
 
  历史在此活化
 
  与辑里湖丝打了一辈子交道,桑蚕发出的味道,早已成了顾明琪戒不掉的一种眷恋。他说,舍不得这项老底子技艺就这样消失。
 
  于是,当村里人将木质缫丝车当柴火烧时,顾明琪却埋头向老师傅拜师学艺,直到熟练掌握传统缫丝的全部技艺。
 
  “那个时候大家都已经不用这门手艺了,我怕别人笑话我‘老套’,就在晚上悄悄学。”顾明琪说,手工制丝很辛苦,特别是在学习阶段,有时要花一整夜钻研一个细节。
 
  经过几年努力,辑里湖丝制作技艺终于被顾明琪完整地保留下来。
 
  但在现代化生产的冲击下,这项传统技艺又该怎样保护?顾明琪左思右想,决定以文本、图片、影像等形式把其完整地记录下来。
 
  2014年,顾明琪开始对《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进行编纂,对多地进行考察、调研,收集了大量图片和历史资料,共计5万余字。
 
  为传承各尽其力
 
  2010年,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再度引起世人关注。
 
  自那以后,一拨又一拨的人慕名而来,到顾明琪家中参观辑里湖丝制作技艺,有的还专程请他带工具上门表演。
 
  每每遇到这样的要求,顾明琪从不计报酬,爽快答应。他告诉记者,每次表演,都是一次宣传。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重新重视这门传统手艺,怎样把它传承下去,成了顾明琪思考最多的问题。
 
  “虽然这只是一门手艺,赚不了多少钱,但毕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顾明琪说,他不仅要让辑里湖丝制作技艺传承下来,还要想办法让它再现辉煌。
 
  在顾明琪看来,要实现这一点,仅靠一个人的努力远远不够,应该寻求多方合作。
 
  “即使没法达到曾经的高度,但也希望能另辟蹊径,使其得以传承和延续。”顾明琪说。(完)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