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奔小康】临潭县朱旗村:山沟里种出“甜草莓”
建好党支部,让昔日的集体经济“空壳村”朱旗村有了“领头羊”,扶贫也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山沟里种出“甜草莓”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赵 梅 通讯员 郭瑞恒
一
繁花似锦春意浓,最是四月草莓红。
连日来,前往临潭县洮滨镇朱旗村观光采摘的人络绎不绝,生态采摘游已然成为朱旗村村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我在园区打工,一月下来也有三千多元的收入,能在家门口挣钱实在是太好了。”朱旗村村民寇林生高兴地说,自3月份采摘园的草莓成熟后,每天都有人来园区采摘草莓。他的主要工作,是农闲时过来在园区拔拔草,吊个西红柿,给草莓浇浇水。
朱旗村位于大山深处,长期以来,由于受支部班子思路创新不够、办法不多等多种原因,朱旗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严重制约着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2018年以前,还是村集体经济为零收入的“空壳村”,贫困程度在全县有名。
2018年,借着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东风,帮扶单位甘南州发改委投入产业发展扶持资金560万元,临潭县农牧局、扶贫办落实村集体经济补助资金100万元和扶持村集体经济的省管党费30万元,用于朱旗村修建集无土栽培蔬菜大棚、休闲茶园、儿童游乐园于一体的休闲娱乐园区,发展乡村旅游。
二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洮滨镇坚持党建引领,选优配强村级“两委”班子。
同时,帮扶单位甘南州发改委派工作人员进驻朱旗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大幅提升了村班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能力。
“第一书记”王烨进驻朱旗村后,多次入户走访,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绞尽脑汁,逐个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为脱贫找准症结、选好“药方”.
大家一致认为,只有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这条道路,才能让党组织具有号召力、凝聚力,实现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村里开始推行“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扶贫模式,开启了村集体经济“破壳工程”.
村党支部前后组织召开支部会议、党员大会、群众大会,征求和倾听了全村党员群众意见,最终决定将建设资金80%(552万元)投入到村级集体经济当中,年底按效益的6%-8%继续投入到村集体经济当中;剩余20%(138万元)进行贫困户量化入股,每户入股资金约为1万元,年底按8%进行分红,每户每年分红800余元。
“我们村有了产业,我们的日子有了盼头了!”贫困户朱绪生对建设中的园区充满信心。
目前,自动恒温、恒湿,自动喷淋、排风,自动施肥、全电子智能控制、无土栽培的蔬菜大棚已全面投入使用,休闲娱乐园区正在紧张地筹备建设当中。大棚主要种植草莓、樱桃西红柿、奶油生菜、紫油菜等5类反季节品种,第一批产品目前已正式投入市场,深受游客及周边群众欢迎。朱旗村扶贫成果迎来了第一个“春天”.
三
“如果明年按期栽种,按正常测算,立体栽培的1.8万株草莓收入能达到30万元,加上樱桃西红柿等有60万元。”园区管理员吴宗军介绍说,因为今年是运行第一年,种植季节都错过了,收入很少,明年的收入会很好。
“村集体经济激活了,我们就有钱为群众做更多实事了。”王烨说,以后要进一步发展村集体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真正实现强村富民。
“分红后,利用村集体经济的收入,我们要把村委会到二社的桥修了!”朱旗村党支部书记常士杰说,村里有些巷道还需要硬化,房屋和巷道的土墙需要改造,还有一段河堤需要修建,等分了红先要把这些事办好。
“以前村里没钱办事,我们走路都直不起腰。现在有‘家底',村’两委‘办起事来顺风顺水,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大提高。”朱旗村村委会主任李成芳笑着说。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朱旗村党支部高度重视班子自身建设。为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自己一个清白”,村党支部借助村民监督委员会,开展“五个清单”工作,主动接受广大群众监督。
村“两委”采取自己找、群众帮、上级点的方式,梳理出11条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项目清单、问题清单,在工作中严格监督执行。按照“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原则,村“两委”成员在村中显眼位置晒出岗位职责、村务账务,并召开支委会、村民代表、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任村干部等人员参加议事会议,主动公布群众关心的村务,保障了群众在村级事务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
如今,朱旗村的采摘园已成为临潭县乃至甘南州现代生态农业和乡村观光旅游的成功典范。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