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变迁 折射兰州发展“加速度”
——兰州市改革开放40年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纪实
——兰州市改革开放40年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纪实
兰州夜景
越来越多来过兰州的人,对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省会城市不吝溢美之词——“兰州真美!”
兰州的美,在于西北高原城市古风古韵的美、两山夹一河的美、黄河上游河谷盆地的美,更在于如兰气质的美。尤其是其人文之美、景观之美、环境之美、城市之美、宜居宜业宜游之美,更是愉悦着兰州人以及牵动着四面八方游客的心。
改革开放40年,沧桑巨变40载。这40年,兰州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从1978年的0.5377亿元跃升到2017年的143.43亿元。仅“十二五”时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项目256项,累计完成投资621.05亿元;2016年至2017年底,全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投资341.06亿元,从而有力提升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品位有力提升,城乡面貌显著改善。
如今,全力向现代化中心城市迈进的兰州,已经成了人们心目中十分心仪的宜居乐园、生活沃土、旅游胜地和休闲天堂。
城市道桥路网建设实现新突破
兰州小西湖立交桥
兰州雁滩黄河大桥
兰州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既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也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改革开放前,受“两山夹一河”特殊地形制约,市区建成道路长度313.98公里,全市路网布局极不完善,只有一条贯通东西的主干道,全市高速公路数量为零。
“那时,极少有沥青路,大部分都是砂砾路,100多公里的路汽车要跑大半天。”今年80多岁的魏老先生,20世纪50年代在兰州市交通系统工作,他说,做梦都没有想到如今城市道路如此四通八达,方便快捷。
路通百业兴。兰州交通大发展的背景是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步跨越。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把甘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举全省之力加速交通发展。同时,紧抓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大力发展公路建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全省公路建设连续保持在较高的发展水平。
2015年10月1日,金昌至阿拉善右旗(甘蒙界)、十堰至天水(甘肃段)两条高速公路同时通车,前者实现了甘肃与内蒙古的高速公路连接,后者则使兰州到成都、重庆、湖北全程高速化。家在武都的陈志,多年在兰州上班。自成县至武都、十堰至天水(甘肃段)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以来,武都到兰州实现了全程高速,这让陈志很开心:“高速公路通到了山大沟深的陇南,来回兰州上班方便多了。”
兰州一家运输企业经理告诉记者,高速公路建成以前,兰州至省内各市、州只对开几班普通班车,客流量少,营业收入低。高速公路建成后,原来很不景气的公路交通运输一下火了起来,快速客运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仅他们公司就先后开通了兰州至西安、兰州至省内各市州的快客班线。兰州至西安朝发夕至,兰州至各市州更是每20分钟发一班,客流量翻了几番,营业收入猛增。
回首1994年7月,我省第一条全长13.15公里的天北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但高速公路对大部分人来说,依旧很遥远。24年后的今天,高速公路已建成总里程达36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不仅使我省路网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也使国道主干线在我省境内路段的等级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改革开放40年以来,甘肃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交通运输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到“十三五”时期,全省客货运输量稳步增长,不仅仅是公路,铁路、民航的协同快速发展,为兰州的交通格局带来了巨大改变。这其中,民航运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到“十三五”时期开始,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达到928.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5.3万吨,其中2017年底,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280万人次,成为全国旅客人数增长最快的省会机场,架起我省对外开放空中桥梁。全省公路铁路快速发展,运输能力明显提高。
宜居的城市离不开便捷的交通,便捷的交通需借力于更现代、更高效的出行方式。轨道交通因其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等特点,成为国内外许多城市缓解交通拥堵难题的重要途径。
2014年3月28日,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1期工程全线开建,作为投资规模最大、建设周期最长、涉及面最广的综合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以其高标准起步、高质量建设、高效率推进吸引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飞架黄河两岸的桥,是城市建设中不得不提的要素。改革开放前,兰州建成的桥梁共有4座——中山桥、七里河大桥、西沙大桥、河口新城旧桥。记者从兰州市城乡规划局获悉,截至2018年5月,兰州市在黄河兰州段河口至桑园峡的中心城区,已经规划和建设了43座现代化跨河大桥。其中,连接南北两岸发挥交通主通道、主枢纽的跨河桥梁为18座,是改革开放前的3倍多。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建设,兰州市围绕构建“一横三环九纵”骨干交通路网,整治改造了南北滨河路组成的城市一环路,沿南北两山修建了南环和北环快速路组成的城市二环路,正在建设南绕城和北绕城高速构建的城市三环;小西湖、银滩和陆续新建的金雁、元通、深安等黄河大桥横跨黄河南北两岸,与新建的T591路等规划路衔接,打通了纵向通道。同时,开工建设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启动2号线一期,并实施轨道交通沿线道路疏解工程,拓宽平沙落雁、张掖路东延伸段等道路交叉口和“蜂腰”路段,完成白银路上跨、天水路下穿、西津西路下穿、小西湖立交改造等车行上跨下穿工程,建成一批人行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路网布局更加合理,车行人行通道衔接逐步顺畅,立体交通网络逐步完善。截至2017年底,市区建成道路全长达1259.80公里,道路长度比改革开放前增加了945.82公里,人行上跨下穿桥梁地道104座。
2012年,兰州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70天,优良率为73.8%,是连续五年中优良天数最多的一年。
2013年1月,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公布,兰州市在全国47个环境重点中心城市中平均污染指数排名第28位,在全国113个重点考核城市中平均污染指数排名74位。这一年,兰州退出了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行列。
2015年的岁末,在全球瞩目的巴黎气候大会上,兰州市作为应邀参会的全国唯一的非低碳试点城市,荣获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组织、中国低碳联盟、美国环保协会和中国低碳减排专委会联合颁发的“今日变革进步奖”。
2016年6月,兰州市应邀参加第二届中美气候峰会,为全球环境治理和低碳发展贡献“兰州经验”。
从一个曾经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通过积极探索低碳发展转型之路,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打赢了一场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战、攻坚战,彻底摘掉了长期笼罩在城市头上的“黑帽子”,“兰州蓝”令国内外瞩目。
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荣誉,兰州市清醒地认识到,基于兰州大气污染治理所取得的成效,如何站在新起点推动低碳城市建设,打造一个更加绿色、低碳、美丽的家园,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
事实上,不仅是治理大气污染,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推进市政公用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和质量。
以水为伴,沿河而建的兰州是全国唯一一个只有单一水源的省会城市,这是长期以来城市安全供水的一个短板。2014年,兰州局部地区自来水苯超标事件以及自来水异味事件,引发了市民对饮用水的空前关注与担忧,也坚定了省市各级领导建设兰州备用水源地的决心。同年5月,兰州市水源地建设工程正式拉开序幕。
在经过专家组的四处寻找、多地调研、反复论证之后,最终将兰州市的新水源地敲定为位于临夏州的刘家峡水库。“刘家峡水库蓄水容量达57亿立方米,水域广阔,地处高原峡谷,环境优雅,水质好。”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刘家峡水库的上游,除了大夏河,刘家峡水库就算是最源头的水了,应该说非常得好,这个水质直接吃都可以,在全国都是比较少见的。”
据介绍,兰州市新水源地工程位于兰州市和临夏州之间,以刘家峡库区上游优质水源作为引水水源,采用有压隧洞的形式向兰州市主城区与东城区和平、定远、夏官营三镇提供工业与生活水源,同时兼顾兰州新区供水。
目前已新建两座规模为150万立方米/日的自来水厂,刘家峡水库的水经过处理自流至这两个水厂,建成后将实现“两个水源、多个水厂”的合理模式。截至2018年7月底,输水工程、分水工程、净水工程已完工;配水工程输水管线已完成19.19公里的92.68%,取水工程正在进行设备安装。
在加快建设第二水源地项目的同时,兰州市还实施道路配套管网工程100余项,提升改造3##、4自流沟,实施北滨河路DN1200供水管道建设,城市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用水普及率由1978年末的72.72%提高到95.77%。
能耗排放上做“减法”,在经济发展上做“加法”,积极破解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不合理、环境承载力弱、发展资金短缺等瓶颈问题,是近年来兰州市下大力气努力的方向。2014年,兰州市成功申报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成为全国第三批12个城市之一,正式开启了从2015年至2017年为期三年的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并在2018年国家考核验收中名列前茅。
几年来,兰州市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大力治理大气污染为主线,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完善配套政策保障,强化示范项目支撑,统筹“六化”建设,共实施五大类节能减排典型项目28个。截至目前,24个项目已基本建成,4个项目正在加快实施,实际完成投资147亿元,超计划51.37%,市级财政配套资金26.66亿元。
大力实施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项目,2015年至2017年共投放新能源公交车1396辆,新能源出租车1777辆,完成淘汰黄标车、老旧车8613辆。截至2017年底,全市新能源车保有量4633辆,每年减少耗油4.8万吨,减排氮氧化物6650吨、一氧化碳1885吨、碳氢化合物425吨。此外,兰州市在建筑垃圾、餐厨垃圾集中处理的基础上,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年处理生活垃圾约73万吨,年发电约1.74亿千瓦时,全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85%以上。通过典型示范项目的实施带动,形成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在市民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空气更清新了,市民的幸福感也更强了。为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兰州市全面实施机械化清扫、精细化保洁、地毯式吸尘、定时段清洗、全方位洒水“五位一体”作业模式,全力遏制道路扬尘。同时,对全市28家57台374蒸吨分散性燃煤锅炉进行了清洁能源改造和提标治理改造,达到国家新排放标准,使“兰州蓝”成为一种常态。
此外,在供热方面,兰州市建设集中供热管网572公里,新建雁滩、盐场等调峰应急热源厂、热力中心源供热站、热力站150座,全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6099万平方米。在供气方面,燃气用户、燃气管线从无到有,建成南次高压管线和北高压干线工程,每年新增天然气用户2万户以上,燃气普及率达到95.37%。在污水治理方面,实施并完成污水“全收集、全处理”项目,累计敷设污水管网199.06公里,建成安宁七里河、雁儿湾、西固、盐场4座污水处理厂和金城关、盐场等5座污水提升泵站,城市主次干道基本实现雨污分流和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污水处理率达到96.09%,比1978年末提高了75.12%。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城市空间拓展加速,城市格局不断优化,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真正为市民创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保障了市民正常的生活,服务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许多市民对示范城市建设最深的感受是获得感和幸福感越来越强。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兰州市紧紧围绕人的城镇化,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提升服务功能、环境质量、文化内涵和发展品质,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着力推进永登苦水、榆中青城、皋兰什川3个国家级特色小镇加快发展。
其中永登县苦水玫瑰小镇,借力兰州港务区和树屏丹霞地质公园发展机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玫瑰精深加工,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精加工重点向日用化妆品、食品、饮料、保健品等方向发展,形成种植、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托李佛文化、丹霞地貌和高高跷、木偶戏、下二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中国玫瑰之乡·兰州玫瑰节”,通过采摘玫瑰、书画采风、登山礼佛、观赏非物质文化遗产、游览丹霞地貌,进一步提升苦水的文化旅游品质。
皋兰县什川梨园小按照“一河两岸”空间布局,以生态旅游经济园为主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扩大万亩设施农业、万亩高原夏菜、万亩兰州白兰瓜、万亩优质林果“四个标准化生产基地”,不断提升软儿梨、高原夏菜、西甜瓜、白粉桃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力和美誉度。加快天下农民第一桥、魏氏祠堂、古梨园观赏、黄河峡谷观光等特色旅游产品开发,通过举办“兰州·什川之春”和“兰州·金秋采摘节”,努力打造国家5A级景区“世界第一古梨园”。
榆中县青城古镇则按照以古镇为核心、黄河为纽带、文化为灵魂、生态为支撑的发展思路,规划建设以高氏祠堂、青城书院、古民居、城隍庙、罗家大院等为核心的文化观光区;以水上游乐园为主的黄河风情带主题度假区;以龙头堡、闯王墓等为主的军事文化体验区;以二龙山、黄崖滴水等为主的宗教文化体验区;以东滩湿地公园为主的乡村湿地休闲区。加快实施滨河大道、生态养殖场、东滩湿地公园、生态绿化、小河子周边环境整治工程,进一步完善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大以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为主的特色产业,打造集高效日光温室种植、规模化养殖、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基地,形成集文化旅游和生态农业观光为一体的旅游模式,进一步丰富古镇文化旅游内涵,提升古镇品位。
走进红古区平安镇的仁和村,处处都能感受到浓郁的“城市”氛围——农村社区化管理、城镇精细化服务带来的新气息让人不再有“农村”的感觉。村道宽阔平直,道路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每隔几米整齐地摆放着统一垃圾箱。新建的文化大院内,村民正享受着悠闲惬意的生活。位于红古区最东端的平安镇如今不仅有着传统的蔬菜种植产业,新兴起的40多家大型企事业单位更使这个传统小乡成了新兴小镇。特别是近两年来,该镇通过提升城镇发展水平、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拓展特色养殖的规模化发展,使全镇工农业、商贸和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这些都是兰州市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的可喜成果。
近年来,兰州市坚持综合考虑、统筹兼顾,努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截至目前,红古区海石湾镇,永登县城关镇、河桥镇、秦川镇,皋兰县忠和镇、什川镇、石洞镇,榆中县城关镇、和平镇、青城镇等10个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皋兰县什川镇入选国家首批运动休闲小镇。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榆中县青城镇城河村、永登县连城镇连城村、西固区河口乡河口村等3个村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同时全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提升农村住房质量和品质,现已累计改造农村危房22440户。
今日之兰州,如兰之馨,沁人心脾。这座位于“一带一路”上的重镇城市,正在更加自信地展现着她的独有魅力。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