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中国工会十七大:“工人先锋号”的旗帜在三沙高高飘扬
近日,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相关领导和南方电网集团工会相关领导共同为南方电网海南三沙供电局授予了“工人先锋号”的牌匾。牌匾挂在三沙供电局营业大厅门口,在红绸彩带映衬下,格外醒目。
彩带在海风中倔强地飘扬。在海天一色的三沙,这一抹星红无不彰显着中国工人的伟大品格。
“工人先锋号”的旗帜在三沙高高扬起,让三沙供电局这个57人的团队更加坚定“创一流工作,一流业绩,一流服务,一流团队”的信心。
工人先锋号牌匾在阳光下闪光
“创业艰难百战多”
6年前,三沙供电局筹备成立。一个岗位上百个人竞争,一批海南电网的年轻职工怀着憧憬和探秘心理报了名,通过选拔,最后组成一支以80后为主的12人供电团队。
这支团队在三沙市成立后的一个月(2012年8月),挂牌成立了“三沙供电局”,正式建设运营管理永兴岛(三沙市政府所在地,西沙群岛中面积最大的岛屿)电网,开启了他们为南海送光明的新征程。
对于这个新组建的团队,憧憬和神秘在心里短驻而过。从他们踏上永兴岛那一刻起,各种考验就接踵而来。当然,这也是他们书写电力职工传奇的开始。
刚到三沙,吃住行都是问题,加之岛上高温、高湿、高盐,员工生活受到极大挑战。
“居无定所”成为创业初期最难忘的经历。建局的前两年,职工的住宿都是“打游击”。他们租住过其他单位的职工宿舍,也借住过政府干部宿舍。租不到房时,他们就住简易工棚。路过气象局时,最早上岛的“华仔”冯乃华自豪地表示:“这里我也住过,当时8个人挤一个屋,但那已经很幸福了。”然后他介绍了一连串曾住过的地方。在闲聊时提到了三沙宾馆,一名职工开心地说:“刚来时,我有幸在那里住过两个晚上,后来就被‘赶’出来了。”所有职工每次上岛都携带很少的东西。当时,在岛上,每个人都只有一整理箱的个人物品,当租住或借住地不能再住时,端起自己的整理箱就走。
岛上的全部吃喝物资都是通过补给船运过去。受到台风、洋流、潮汐等影响,船期不固定。那里又是台风走廊,有时连着四五个台风打过来,两个多月没有补给船也很正常。储备食物吃空了,食堂煮了一大锅野木瓜,大家心照不宣:仓库见底了。
在岛上,每个人面对的不是如何与人相处,而是如何与自己相处。美丽的永兴岛,饭后遛弯就能转完一圈。每天一趟的民航飞机和每周一趟的三沙1号、琼沙3号补给船是出入岛仅有的交通工具。
人到岛上,就是插翅难逃。
除了工作,剩下的时间只能对着蓝的天,蓝的海,听海浪轻柔的呢喃或粗暴的怒吼,白天曝晒的太阳,晚上满天的繁星。这就是三沙生活的主调。孤独寂寞成了所有职工绕不过的坎。除了和家人朋友聊微信,他们学会用各种方式打发时间。有人学会弹吉他,有人打得一手好球,有人成了摄影爱好者,有人成了钓鱼高手,还有人学会了夜观星象……
2016年6月,通讯中断了20多天。补给船靠岸那天,码头上聚集了很多人,一些首次到三沙的建设者看到码头翘首以盼的人群,激动地说:三沙人太热情了。“确实是热情,与外界隔绝了那么久,实在没什么新鲜事,大家都会跑去看,最重要的是,船是自带4G信号的,我们都去蹭网了!”
除此,早期岛上没有海水淡化厂,洗澡等生活用水都是取岛上的地下水,大家都称为“苦水”。因咸度太高,洗完澡后,身上还是黏乎乎的,头发像钢丝一样竖着,“感觉还挺帅”。
岛上工作与生活,一切都是“自立更生”。数十吨发电的柴油,职工自己拉回电厂,供电局院里的卫生自己搞,车坏了自己修,门坏了自己解决……就是在这样有限的条件下,三沙电力职工战“三强”(日照强、台风强、降雨强),斗“三高”(高温、高湿、高盐),创出一流的工作,让三沙的发电量大幅提升,让每天定时停电的三沙实现了365日*24小时不停电。
南方电网永兴岛营业厅值班人员在值班
不再让居民总煮夹生饭
“数据靠人抄,操作靠人跑,控制靠经验。”这是早期三沙电网工作的真实写照。
万般无奈,也得从零开始。
2013年,三沙电网年轻的团队果断承接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的一项子课题:分布式能源的微电网控制与优化技术,为多种清洁能源的消纳并网提供技术支撑。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年轻的团队攻克了重重难关,最终实现了智能微网的初步应用,实现了光能的100%利用。同时,大大解放了人力,很多工作在控制室就可以完成。很多操作不用人工挨个机器之间来回跑,也不用先关掉一台发电机,再启动另一台发电机的“休克疗法”来倒闸。
“现在大家都不会因电压不稳,煮一锅夹生饭了。”三沙供电局综合部副主任靳珊用最直接的方式给大家描述了新变化。在永兴社区居委会广场边开小卖部的蔡先生就深有体会。他来岛上生活10多年,早些年都不敢奢望有冰柜。如今,他三四台冰柜放在店里,连椰子都放进去冰镇。“现在,爱冰什么就冰什么。”
“目前,三沙局清洁能源的装机容量正在逐年提升,对多种能源供给积累了一定经验。”局长武钰说。永兴岛下一步还将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能源发电占比。
一个以80后、90后为主的年轻团队,在茫茫大海上,却有着非凡的抱负和决心,他们创造了一流的业绩。
三沙供电局岛上部分值守人员在听课学习
“5A”供电服务点亮三沙
天上繁星,地上明灯。
有了稳定的电力供给,岛上建起了海水淡化厂,有了大型冷库,街上闪起霓虹,有了稳定的WIFI,有了像样的冷饮店,还有备受年轻人欢迎的灯光球场……三沙市的生活方式与大陆上任何一个城市同步。
目前,三沙供电局在永兴岛上有客户115家,为客户提供“发电—输电—配电—用电”一条龙服务。除此还有设备维护修理等,其服务远远超出了供电的工作职责范围。
经过6年实践与探索,三沙电力职工提炼出具有三沙特色的“5A”供电服务文化,即Anyone(任何人)、Anytime(任何时间)、Anywhere(任何地点)、Anyway(任何方式)、Anything(任何事情)。这意味着岛上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选择任何方式获取任何一项供电服务。
团队里不分男女年龄、不论干部职工都“时刻准备着”。
2018年刚入中伏的第三天,供电局的客服电话突然响起:有一位渔民报了跳闸故障。值班人员韦德旺火速前往,迅速找出原因,不到10分钟就解决了问题。
三沙供电局驻岛之后,敬业的电力职工没有依赖“老传统”,而是对电网进行了重新规划,电缆全部入地,确保了台风过境时仍然不停电。“有一次台风登岛时,风力达14-15级,浪高5-6米,椰子树都被‘剃了头’,但我们的电没事儿。”冯乃华回忆起来,一脸骄傲。以前村里私拉乱接电线现象较严重,有很多空中“蜘蛛网”,他们边宣传边整改,最终让永兴岛上的线路变得整齐美观,村民们很是高兴。
三沙电力员工服务客户采取分片负责的方式,严阵以待,毫不松懈,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故障,以高度的责任感创造了一流的服务,守护着永兴岛的光明。
“万家灯火,南海有我”
目前,三沙供电局共有职工57人。每个人讲起自己的驻岛生活,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那是一个个“爱国爱岛、乐守天涯”自强不息的奋斗故事。
冯乃华,西沙群岛供电所副所长,是第一批上岛建电网的人,驻岛时间也最长,有一年累计达到258天。每次换班的同事遇上有事,或赶上节假日,或工作推进到要紧关头,他总是选择放弃回海口轮休,只是淡淡地说:“我还是单身,在哪都一样”。问他为了“脱单”有没有想过调回海南岛,他的回答出人意料:“我还想亲自把电送到南沙去。”晒得黝黑的脸庞,表情平淡而坚毅,工装左肩上的五星红旗比他的微笑更耀眼。
靳珊,综合部副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到三沙,第一次是以机关干部身份前去慰问岛上的职工,因为被感动,她选择参与轮流上岛值守。为了让职工家属了解岛上工作的艰辛,她每年定期组织家属到三沙开展家属见面会、亲子夏令营等活动。如今,57名员工,前后已有51个家庭上岛参加过活动。孩子在岛上体验了父母的岗位,画下美丽的三沙,等待亲手种入泥土里的菜籽发芽……让员工在岛上感受天伦之乐的同时,也把美丽富饶的三沙装进了孩子们的心。每次靳珊上岛值守,她的女儿小豆芽都认为妈妈是去旅游,参与亲子活动之后,每次她离家上岛,小豆芽都会跟她说:妈妈辛苦了!
高康熙,去年刚到三沙供电局的95后。年龄不大,但他的经历却羡煞一片网友。除了他愿意戍守海疆的钢铁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还有他的传奇回家之旅。小伙子家在黑龙江尚志市,是林场职工子弟。大学毕业后,他告别“林海雪原”的老家,来到祖国最南端的海上城市——三沙。2018年春节,他在微博中直播了自己的春节回家路:从零上20摄氏度的三沙,经过轮船、大巴、飞机、火车等所有主流交通工具,历时5天,行程5000多公里,终于回到了冲河林场的家。此时,林场当地气温在零下30多摄氏度。正如一句歌词: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
陈运钦,最地道的三沙人,2014年已有8年工作经验的他被调到三沙供电局。永兴岛生产基地试运行期间,岳母恶性肿瘤,要做开颅手术,妻子即将临产,行动不便,但因送电任务紧迫,终究没能回家照顾妻老。他最长的时间是连续40多天在岛上工作。后来,他干脆把户口落到了三沙。“我现在一家四口都是三沙人哟。”脸上的表情掩饰不住他内心的自豪。
……
这是几个职工的故事,也是一个团队的故事。一起上班,相互轮岗替岗,饭后一起吹牛侃山,打球唱歌,他们亲得像一家人。
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副主席陈志标高度肯定了这支年轻的队伍。他表示,为了点亮祖国南海三沙上空的霓虹灯,为了撑起海上航行轮船的灯塔,三沙局驻岛员工兢兢业业,艰苦创业,为祖国、为保卫海疆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要弘扬和传承好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奉献精神。
在三沙供电局,每个职工左肩上都绣了一面小小的五星红旗。红旗在肩,心有使命。他们的口号“万家灯火,南海有我,立足三沙,保家卫国”和海浪的声音一样雄壮动听。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