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乌兰牧骑就是我们牧民的明星!”

时间:2018-07-25 13:05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中国台湾网 点击: 载入中...
  天为幕布、地为舞台,这就是乌兰牧骑的演出形式。(中国台湾网李宁摄)
 
  中国台湾网7月23日讯(记者李宁)尽管离家有40多里路,天气阴晴不定,孟克吉日嘎拉还是穿着蒙古盛装赶来。这天是乌兰牧骑要来演出的日子,孟克吉日嘎拉很早就约上了好朋友,同行的还有他的妻子、两个孩子。此刻,他们穿着鲜艳的蒙古长袍,坐在草地上欣赏着眼前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演员们的演出。
 
  乌兰牧骑的蒙古语原意是“红色的嫩芽”,后被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是适应草原地区生产生活特点而诞生的文化工作队,具有“演出、宣传、辅导、服务”等职能,深受广大农牧民欢迎。1957年,苏尼特右旗建立了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队员只有9人。如今,内蒙古草原上活跃着75支乌兰牧骑,每年演出超过7000场。
 
  有牧民带着孩子来看演出。(中国台湾网李宁摄)
 
  乌兰牧骑给孟克吉日嘎拉的成长留下了美好记忆。今年40岁的孟克吉日嘎拉还记得,小时候每次有演出,牧民们都会从一百多公里的地方赶来,由于牧民居住分散,乌兰牧骑队员们也常常驾着马车、走着演出,“牧区接触的文体活动少,能看到这样的演出是很好的机会。”孟克吉日嘎拉说。
 
  在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胜利嘎查一片碧绿的草地上,一辆印有“乌兰牧骑”字样的蓝色大巴车缓缓停下,队员们陆续下车,摆放桌椅、调试设备……天为幕布,地为舞台,一场演出就这样开始了。
 
  孟克吉日嘎拉与朋友们在草地上席地而坐,围成半弧形,享受着眼前的表演。在一首歌曲合奏环节,孟克吉日嘎拉和朋友们自然地打起了节拍,跟着唱了起来。碧草幽幽的草原空旷无边,风从远处吹来,悠扬的歌声在草地上空飘扬。这一刻,乌兰牧骑队员和观众成了这片草地的主角。
 
  孟克吉日嘎拉(前排穿白色衣服者)与朋友们在草地上打起节拍。(中国台湾网李宁摄)
 
  孟克吉日嘎拉告诉记者,这首歌唱的是代表草原上各个年代特色的流行歌曲,大家太熟悉了。如今,这些歌曲已很难在台上听到,人们唱的也少了,下一代人估计都听不到了,“很珍贵”。
 
  对孟克吉日嘎拉来说,乌兰牧骑的演出,只要有机会都会去看,“坐在自己的草原上,身旁都是朋友,大家在一起,一边看节目一边聊天,他们唱我们也跟着唱,这种感觉太难得了。”谈及对乌兰牧骑的喜爱,孟克吉日嘎拉大笑起来,“跟年轻人追星是一样的道理,他们对我们来说也是明星。”此外,相比影院放映节目有固定时间,乌兰牧骑的演出形式对平时放牧的他们更方便。
 
  这个季节的草原,天气有些闷热,穿蒙古长袍显然会加深这种感觉,孟克吉日嘎拉与朋友们却没有任何异样。他解释,对蒙古族人们来说,穿蒙古袍代表着有重大活动,以示隆重,也是尊重别人。他认为,坐在草地上看乌兰牧骑的演出,不穿袍子“难看”,“乌兰牧骑和袍子都代表蒙古族的文化,我们要尊重自己的文化。”
 
  天空渐渐下起了雨,雨点越来越大,演出仍在继续,大家没有带伞,雨水打湿了头发、衣服,却没有一个人挪身,无论是台上的演员,还是台下的观众。
 
  演出现场。(中国台湾网李宁摄)
 
  一直以来,乌兰牧骑创作的文艺节目都是取之于农牧民的现实生活。为了创作大家喜欢的节目,队员们还时常到农牧民家里体验生活,观察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动作、心态。因此,他们创作出的节目接地气、让百姓喜闻乐见。
 
  “60年来,乌兰牧骑没有离开过基层、没有离开过老百姓,一直沉下来把所有的服务都放到基层。”苏尼特右旗人民政府副旗长娜日娜说。
 
  不同于明星们有助理等服务人员,乌兰牧骑队员们都是一专多能,报幕员能唱歌,唱歌的能拉马头琴伴奏,放下马头琴又能顶碗起舞,舞蹈队员还能兼做司机,车子在大草原上抛锚,很多队员都能修。“服装、道具、化妆,一切都是自己完成的,他们每人一台大皮箱,里面装着要换的六七套衣服,一个节目结束,中间休息2分钟,就赶紧换下一个节目的服装,妆都是在下乡的大巴车上化的。”娜日娜表示,现在媒体这么发达,牧民也都能看到微信、电视,这种情况下他们依然需要、喜欢乌兰牧骑,对队员们来说,老百姓需要就是最大动力。
 
  黄小云接受记者采访。(中国台湾网李宁摄)
 
  32岁的黄小云自十七八岁就加入了这支乌兰牧骑,在她看来,乌兰牧骑的条件相对艰苦,“1957年建队,1981年才有了第一所固定的办公场所。”谈到为何坚持?她毫不犹豫地说,“你们看到吗?观众下着雨都坐在那看,观众有这份热情给你,你为什么就不能把你的热情给他呢?”
 
  在黄小云的演出经历中,有一件事让她印象深刻。有一次在那达慕演出,牧民收到消息赶来,太阳都已落山了,演出结束了,大家从十几、二十几公里的地方赶来却没看着,“牧民就请求说,能不能再演一会儿?队长说,我们也想演,但是太阳落山,没有灯了。于是农牧民就把开着的拖拉机开过来围了一个半圆形,开着灯,就这样我们又演了半小时。”回忆起那次经历,黄小云仍然感动不已,声音有些哽咽,“作为文艺工作者,观众需要你的时候,你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这就让我坚持留下来的原因。”
 
  演出现场。(中国台湾网李宁摄)
 
  2017年,在建队60周年之际,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16名队员联名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乌兰牧骑60年来的发展情况,表达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贡献的决心。去年11月21日,习总书记给他们回信,勉励他们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
 
  这封回信给队员们打了一根强心针,大大提升了大家的干劲儿,“这半年多来,演员都是很受鼓舞的状态。”黄小云说。根据十九大精神,他们围绕精准扶贫、生态保护等主题,又创作了一些接地气的作品。
 
  “当时总书记的回信是很轰动的一件事,我们都知道。乌兰牧骑是从最基层出来的,咱们这么偏远的北方地区,总书记在北京收到信、又回信,说明他特别重视边疆人们的生活。我们特高兴。”孟克吉日嘎拉说。
 
  演员、观众即兴表演。(中国台湾网李宁摄)
 
  雨仍在淅淅沥沥下着,在一片欢歌笑语中,演出结束了。还没等演员们离场,观众纷纷起身走上“舞台”,与大家合影留念。照片拍罢,能歌善舞的蒙古族观众中突然有人跳起舞来,乌兰牧骑的队员们见状,随即摆起手臂,随大家跳了起来。站在人群中的孟克吉日嘎拉分外开心,笑着、唱着、跳着,身后是载着乌兰牧骑队员们到各地演出的大巴车,脚下是他们辽阔的大草原。(完)
(责任编辑:苏玉梅)
>相关新闻
  • 首次系统描绘!这就是我们的制度图谱
  • 习近平为乌兰牧骑点赞:很接地气,老百姓喜闻乐见
  • 我的环保故事(7)|蒋大伟:一旦环境事件险情发生,做“逆行
  • “大伙儿想的,就是我们要做的”(新时代担当作为典型风采)
  • 【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之六】人民对美
  • 乌兰牧骑老队员忆往事:只有一位观众的专场演出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