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合作是上合组织的重要基础和主要内容,被称为“三大支柱”之一。当前,上合组织各国都处于发展振兴的关键时期,都将经济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要务,彼此加强合作的意愿强烈。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上合组织各国深挖区域合作潜力,携手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有助于早日建成“上合利益共同体”。
青岛五四广场及周边景色(6月1日无人机拍摄)。“青青之岛,亲亲上合”,今夏,青岛以其大美拥抱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喜迎八方宾朋。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
制度建设保驾护航区域经济合作
17年来,上合组织各成员国弘扬“上海精神”,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为指导,不断完善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框架,逐步丰富经济合作机制,激发各国经济活力,促进了区域贸易、投资的发展,加速形成“上合利益共同体”。
自2001年成立以来,上海合作组织签署了一系列有关区域经济合作的法律文件,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制度框架。如,早在上合组织成立当年9月,各成员国就签署了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及启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进程的备忘录,两年后又通过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此后,各方在此基础文件之上不断修订,形成了各种深化经济合作的“路线图”,如《〈上海合作组织至2025年发展战略〉2016—2020年落实行动计划》《2017—2021年上合组织进一步推动项目合作的措施清单》等文件,明确了区域经济合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同时,成员国政府首脑发表的有关区域经济合作的声明,强调要加强多边经贸合作,推动经济一体化。
商品、资本、服务和技术的自由流通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对此,上合组织《宪章》有着明确的规定。为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了经贸、交通、财政、央行、农业及科技等多个部长级协调机制,为相关领域的合作提供了保障。如在上合组织经贸部长会议,下设高官委员会和7个专业工作组,包括海关、质检、电子商务、投资促进、发展过境潜力、能源、信息和电信专业工作组等。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有力地推进了上合组织内的区域经济合作。
共建“一带一路”加速形成共同体
“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使区域经济融合驶入快车道。2015年中俄两国领导人签署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声明,明确上合组织为对接平台。如今,“一带一盟”的对接在合作机制、贸易投资、金融、产能、工业园等领域均有长足进展,一批大项目稳步落实。
就相互贸易而言,2017年上合组织6个创始成员国间的贸易总额为4.9万亿美元,是2001年的7倍多。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后,上合组织8个成员国去年的贸易总额达到了5.72万亿美元。在区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成员国间贸易联系日益加强,相互成为主要贸易伙伴。去年,中国与其他成员国贸易额达2176亿美元,是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印度、巴基斯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17年来,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各成员国的投资潜力逐渐显现。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上合组织6个创始成员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为1788亿美元,是2003年637亿美元的2.8倍。在外资流入加快的同时,成员国之间的相互投资也大幅增长。各国相互投资的领域、方式和投资主体呈多元化态势。投资领域由资源开发、农业、加工业扩大到基础设施建设、机械制造业、服务业等。在投资形式方面,除直接投资外,还有中长期贷款、股权、财务投资、合资基金以及对外援助等多种形式。在投资主体方面,除大型企业外,各国中小企业亦积极参与了区域经济合作。目前,中国已成为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第一大投资来源国,成为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第四大投资来源国。
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各国优势互补,生产要素加速整合,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在促进各国利益交汇融合的同时,也为各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增长注入了新动能。数据显示,上合组织6个创始成员国2017年的GDP总量,比2001年增长了7.56倍,增速明显高于同期全球经济。新成员国印度、巴基斯坦去年的GDP增速达到了7.2%和5.3%。上合组织经济规模大幅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徐惠喜)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