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阿坝5月7日讯(记者李慧颖余开洋摄影报道)伴随五月的微风,在汶川县水磨镇老人村,三三两两的游客行走在极具川西民居风格和羌藏风貌的老街中,在这里,随时能看到身着羌、藏、汉族服装的村民与游客热情地互动着,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卫生间从这条路直走下去右转。”得知旁边两位游客正在寻找卫生间,应堂辉主动上前指引。“老应,忙完去喝茶哦!”这边刚引导完游客,迎面走来的村民招呼着应堂辉。热情、和谐、淳朴,是走在老人村最真实的感受。
应堂辉是老人村饭店的老板。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的2008年11月,一份关于水磨镇灾后重建的规划正式出炉——打造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深爱水磨镇的应堂辉毅然选择放弃外面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加入到重建工作中,成为第一个在古街上开饭馆的人。他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地震前,当地除了小部分百姓靠务农维持生计外,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则是在本地的工厂务工。此前的村落建设也是毫无规划。地震让这片土地受到重创,工业企业在灾害中一蹶不振,但谁也没想到,这却成了涅槃重生。
2010年,老人村的时任村长找到应堂辉,请他入伙回到水磨镇开饭店,应堂辉义无反顾地回到这里开起了饭店。当时,村里还定期请相关专家给当地村民开展乡村旅游培训,针对有意愿发展旅游业的村民,专家就现代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旅游心理分析、民俗风情解说、礼仪常识进行讲解,并就餐厅服务、客房服务等实践操作进行现场教学。
应堂辉的老人村饭店从最开始只能摆上十张桌子的一层楼场地,发展到现在两层店铺。“现在旺季,一天的收入肯定上万。”在政府的支持和应堂辉的示范带动下,古街上开了越来越多的店铺。卖特产,开饭店、茶馆、酒店……古街旅游发展越来越像样,日新月异,百姓的生活自然是蒸蒸日上。近年来,水磨镇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据统计,2008年人均收入1500元,到2012年到达4500多元,2014年人均收入达到11260元。越来越多成都、重庆等汶川周边城市的游客到这里来避暑、休闲。
“我正在筹备在老人村做民宿,风格肯定还是以我们川西风情为主,这就是我们的特色。到时候肯定会吸引更多的人来我们这里。”应堂辉满怀信心地说到。“我们这里,现在景美、人美,交通也方便了,欢迎大家多来水磨,未来的水磨还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