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汤兆云(华侨大学教授、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并据此确定党的工作重点任务和奋斗目标,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基础和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对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把握时代特点、直面时代课题,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而破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钥匙,就在于用新发展理念解决好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不同的时代是不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基于当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现实情况,党的八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做了进一步提炼,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影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应该说,不平衡不充分是永远存在的,但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不平衡不充分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时,我们就必须下功夫去解决它。
新发展理念可以有效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不平衡,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为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可以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又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够高的问题。要解决因结构性问题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够高导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崇尚创新,有利于精准把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解决社会发展动力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注重协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解决社会发展整体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倡导绿色,就是强调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解决美丽中国建设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厚植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解决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共享,是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解决朝着共同富裕方向前进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些方面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切实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根本之道。
在继续推动发展中着力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个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的聚集点。解决社会发展的问题和出台政策要以社会的主要矛盾为立足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的内涵和重点、理念和方式、环境和条件、水平和要求与过去相比有很大不同,这就要求更好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出新的思路和举措,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最根本的也是最基本的是要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按照新时代要求,在以新的理念举措不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围绕社会主要矛盾,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第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更多更丰富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提高的必然结果。在这一时期,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在法治、公平、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第四,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继续推动发展中破解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光明日报》(2018年04月13日06版)返回光明网首页
(责任编辑:苏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