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洼乡普纳村村民央珍(藏)和丈夫徐文军(汉)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王法):在西藏日喀则市仁布县境内的318国道沿线上,有一个民族团结的典型乡——切洼乡,藏、汉、回、彝、撒拉等多个民族在这里生活、工作、经商、办企业,他们就像一家人一样互帮互助,和睦友爱,共同谱写了一首首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赞歌。
一直以来,切洼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始终把民族团结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将民族团结作为群众思想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切洼乡党委书记刘俊华介绍说:“我们主要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政策,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从总书记的话中就能看到,西藏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群众通过自身亲身体会之后,也感受到了这个的重要性,然后我们就再宣传典型的案例,比如民族团结做的好的生活生产改善等等,用典型带动他们,让他们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两方面一结合,就感受到民族团结就是好。”
切洼乡下辖8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724户,4294人。其中8个行政村中有7个有民族通婚家庭,共37户。占全乡户数的5%。这些家庭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他们中的大多数通过共同努力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奔上了小康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2002年藏族姑娘央珍和来自四川的汉族小伙徐文军在务工时结缘、工地上结伴,最后结成夫妻。2007年,切洼乡实施异地扶贫搬迁政策,徐文军、央珍和儿子一家三口搬入切洼乡普纳村新居。如今十多年过去了,两人恩爱依旧,儿子也已上中学。徐文军农闲时在外打工,央珍在村里承包了3座蔬菜大棚,家庭年收入大大提高。央珍说:“2007年,国家在这分了房子,我们就搬迁到这。村子里面修大棚,我们就包了几个,他打工,我一个人种地,包了三个(大棚)。他出去打工,我在家种菜。那个时候没有大棚,种菜的没有,本地菜没有,没有的话我们自己种的话就会好点,好卖点,好吃点,自己吃菜也不用出去买了。生活不错还是挺好的,收入差不多一年有6、7万。”
切洼乡普纳村54户村民都是从8个贫困村搬迁到普纳村的,他们来自5个民族,很多人以前并不相识,在搬到普纳村后,大家和谐共处,相互帮助,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徐文军说:“都处的很好,很和睦的。逢年过节,谁家有事啊,帮忙啊,都你帮我,我帮你的,相互之间处的都非常好。他们电视天线有时吹歪了,收不着电视了,去帮忙,修一下,买个新电视回来,他不会装啊,我就去帮忙。我们家或者有事,菜棚太忙的时候,忙不过来,他们也帮忙。”
切洼乡位于318国道旁,是拉萨到日喀则市的必经之地,许多不同民族的外来人口到切洼乡创业。他们刚来切洼乡的时候,举目无亲。切洼乡政府和群众帮助他们找场地,垫资金,了解和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他们与当地各族民众之间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2017年4月,来自青海省循化县撒拉族34岁的马乙拉亥米和妻子以及姐姐一起在切洼乡靠近318国道的商务区开设了一家西北面馆。月收入达到了1万多元。他谈到自己在切洼乡8个月的创业和生活时说:“这里的藏族很友好,有什么事情的话,和他们说一下,都会乐意来帮助,很方便。而且政府、医院、学校,对我们和当地藏族待遇都一样,我姐姐两个孩子都在这边上学,待遇都是一样的,政府部门的到这里,刘书记带着,有什么事情直接和他说就可以了。还有公安,党委的都很好,治安那些方面都挺好的。”
切洼乡党委书记刘俊华介绍说,外来商户与当地群众团结互助、和谐共处。他们的到来促进了地区的经济繁荣发展,在提高地区群众增收致富意识,增加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说:“外来商户到了我们普纳村以后,把我们本地群众做生意的意识提高了,我们本地的群众也有20多户从事开商店啊,茶馆啊这些,做点小生意。通过他们的相互带动,比如在他们那儿打工,可以挣到现金。大家一直这样处下去,都比较融洽和谐。慢慢大家就形成了这样的意识,只有团结起来,好好的和睦相处,对今后的生活也好,对今后的生产也好,致富也好。”
刘俊华还说,许多外来商户在生意好起来之后不忘曾经帮助过他们的村民,定期慰问贫困群众,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贫困群众度过难关。
切洼乡各民族群众相互团结,互帮互助以及越来越多的汉、回等民族来切洼乡做生意搞建设,带来先进的经验和技术使切洼乡这几年发展变化很大,社会秩序稳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2016年全乡经济总收入4112.6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了7215.09元。刘俊华表示,切洼乡充分利用好当前民族团结的大好形势和国家的惠民扶持政策,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鼓励和帮助民众通过自身的勤劳双手努力发展生产,争取早日致富,共奔小康。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