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儿童艺术剧团儿童剧《天鹅琴》剧照
童年的回忆是什么?一部陪伴成长的儿童书,一件爱不释手的玩具,还是一部留在心底的儿童剧?当80后、90后家长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成长过程中充满收获时,儿童话剧往往成为他们的首选。尤其是一个孩子看剧两个大人陪伴的“一拖二”市场效应形成时,儿童剧就成为演艺市场一个新的繁荣增长点。
1.周周有剧场场爆满
2015年,道略演艺产业研究中心发布了《2014-2015中国商业演出票房报告》,在这份报告中记者留意到,除了话剧、音乐剧等呈现出新特点外,一个市场“新宠”悄然走红:2015年全国儿童演出市场产值同比上升26%,增幅在各演出门类中处于领先。这个数据有点出乎专业人士的预料。不过,反映在兰州本土,这个数据是否也能经得住推敲?
“可以肯定地说,兰州的儿童剧发展迎来了非常有利的时期,这两年我们团基本每个周末都有儿童剧的演出,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几乎场场爆满,家长和孩子观看的意愿都非常强烈。”甘肃省话剧院院长朱衡告诉记者,“我们注意到,现在带孩子来看演出的绝大部分为80后、90后,他们普遍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对孩子教育也格外重视,也更愿意在兴趣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上投资。儿童剧的语言更贴近孩子的心理,通过场景和人物的演绎达到让孩子成长的目的。”
正是有着庞大的市场群体,甘肃省话剧院体会到了久违的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的喜悦,不仅为院团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也培植了固定的观看群体。
“从《小吉普变变变》到《小猪快跑》,再到《木偶奇遇记》,因为经费问题我们基本上没有条件大范围宣传,即便如此,靠着简单的海报和好口碑,我们通过网络售票,所有演出票都售卖一空。”甘肃省话剧院副院长刘宁告诉记者:“从2015年开始,甘肃省话剧院“六零剧场”的儿童剧演出基本上每周上演,如果观众比较多的话,一个月能上演10场。不久的将来要形成老剧常演、新剧常排的演出常态。”
2.剧本奇缺亟待创新
儿童剧的诞生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移植经典儿童故事,一种是原创。甘肃省话剧院为了保证新创剧目的品质与内涵,选择了从名著中移植创排的方式,《三只小猪》、《匹诺曹》等经典故事都在他们的演绎下为孩子们所喜爱。而兰州市儿童艺术剧团的风格是打造原创作品,《熊仔奇遇记》、《天鹅琴》、《传统的味道》等剧目在演出期间也是一票难求。
一面是儿童剧目演出火爆的场面,一面则是家长的困惑。“总体还是感觉兰州的儿童剧数量比较少,推陈出新的速度和孩子渴望看新剧、看好剧的意愿有一定的差距。”城关区段家滩小学三年级学生华华的妈妈这样对记者说。事实上,家长的这种感受也不无道理。
朱衡告诉记者,“甘肃省话剧院作为一个专业院团,儿童剧其实并不是主打方向,只是演出的一个补充。其次,院团没有专业儿童剧的编剧和演员,只能在没有其他剧目演出之时穿插创排新剧。也正是这个原因,才让家长感觉新剧更新的速度不够快,但创排儿童剧的脚步不会因此慢下来,我们仍然坚持高标准高要求,创排出更多优秀的儿童剧。既然要面对观众,尤其是帮助孩子们成长,让家长从中得到启发,排练起来反而要更加认真、更加敬业。只有这样,才能占住市场,对得起观众。”
很多观众可能并不知情,兰州市儿童艺术剧团在坚持本土原创作品的同时,多年来始终秉承着公益演出的宗旨。据了解,无论是进校园还是下乡演出,近两百场演出小观众群体已经达到十几万人之多。即便如此,还远远不能满足数量庞大的小观众需求。
以甘肃省话剧院为例,儿童剧售票情况虽然比较理想,但一家三口套票仅出售60元,一场的收入仅为两三千元,除去成本所剩无几。兰州市儿童艺术剧团走的则是公益演出的道路。综合而言,资源稀少,资金不足,缺少这两大支柱,兰州本土儿童剧要想大踏步发展还需“养精蓄锐”。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