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九旬革命母亲的“传家宝”

时间:2017-05-15 09:17来源:新华社 作者:王学涛 点击: 载入中...
   大西北网新华社太原5月14日电题:一个九旬革命母亲的“传家宝”
  
  新华社记者王学涛
  
  93岁的她,关心时事、每天颤抖着手用放大镜看报。10年前,还将自己的革命回忆录写在了微博里。山西阳泉老人高峰的生活艺术、精神信仰成为儿孙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奶奶是一位非常坚强勇敢的女性,她的抗日救亡思想、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孙女许陶说,奶奶一直有写回忆录的愿望,早年太忙没有时间,晚年手抖得厉害,所以最后奶奶口述,她帮着写到了微博里,方便儿孙们阅读。
  
  记者在山西阳泉的平潭干休所见到了精神矍铄的高峰老人。回忆往事,她对很多细节仍记忆犹新。
  
  提起当年侵华日军的大扫荡,老人恨得牙痒痒。她说,自己的几个堂兄都死在了日军的屠刀下。而她则“幸运至极”地在日军的眼皮下躲过了一场场灾难。“当时,心脏咚咚跳得都能听见。”
  
  受父亲及环境影响,高峰老人接触革命思想较早。她的父亲是山西沁源西阳城村里的第一位党员。她13岁读书,参加儿童团;16岁,当选村里妇女队长;后来到太岳工商管理局学习及工作。
  
  “我用纸糊了一块匾,写上‘救亡室’3个字,挂在我住的地方。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学唱抗日歌曲。”高峰说,她和村干部们一起组织百姓搞生产自救,开荒种地,晚间还为八路军做棉衣、做军鞋,支援抗战。
  
  而坚定革命信念还是在认识她的第一任丈夫史贤德后。这位十几岁就担任屯留县游击队队长的八路军让她认识许多革命的道理。1944年他们结婚,后来她随丈夫调入吕梁九分区做文书工作。不幸的是,丈夫在解放太原的战斗中牺牲,而他们的3个孩子也都早早夭折。
  
  “提着脑袋干革命,不可能没有牺牲,但这仍是我一辈子最正确的选择。”高峰说。
  
  然而,提起当年在密密麻麻的坟墓中寻夫、为爱人办后事的往事,瘦小的她显得勇敢而悲怆。他们志同道合,非常恩爱,丈夫史贤德甚至曾改名为史峰夫。
  
  “母亲是有大爱、奉献精神的。长久和丈夫失联,有一天收到他的阵亡书时,为了不影响征兵工作,她一直没声张,强忍着悲痛。”高峰的三儿子许超美说。
  
  后来,老人又嫁给了一名军人,并养育了7个儿女。援朝、宪政、超英、超美、立新……子女们的名字都带有强烈的时代感。
  
  受父母影响,许超美也曾当过兵。谈起母亲的一生,他哽咽了。他说,年轻时,母亲非常忙碌,一大早起床做饭,白天工作,晚上给孩子们洗衣服,12点之前从未睡过觉,至今也没有午休的习惯。
  
  “她既是慈母,也是严母,对我们的教育非常严格。”许超美说,他记得小时候去母亲办公室玩儿,拿她一张稿纸乱画,结果挨了一顿揍,说让我不要浪费国家的东西。
  
  许家儿女们对母亲的两句话印象深刻:“人怕老来穷,谷怕老来旱。”“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一世穷。”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儿女树立榜样。在高峰老人的家中,记者看到她的内衣上都是补丁。
  
  “母亲的言传身教影响着我们和我们的后代,成为大家庭里家风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我们会孝敬好老人,传承好母亲的‘传家宝’。”许超美说。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厕所革命”是一项系统工程
  • 进博会5G巡馆机器人:约半小时巡查一个场馆
  • “向世界展现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中国”(进博会观察)
  • 总书记关心的百姓身边事丨一个贫困山村的振兴新动能——小故
  • 为什么说6.2%是一个不低的增速?
  • 【一图读懂】干货满满!这两个文件,与每一个需要托育的家庭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