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网讯 甘肃社会科学院17日发布的《甘肃蓝皮书·甘肃民族地区发展分析与预测(2017年)》指出,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里,有超过两成的村民没有参加与民族文化保护相关的任何活动,仅有近三成的人参加过民族技艺制作或学习,青年很少穿着民族服饰,传统信仰和节日逐渐被分离。
甘肃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主要分布在甘南、天祝藏族聚居区;临夏、张家川回族聚居区;肃北、肃南、阿克塞河西三县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及陇东南等散杂居民族乡。
甘肃全面实施“十二五”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三个专项规划,累计落实兴边富民行动专项资金5165万元,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70883万元,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大部分实现了“五通十有”目标。投入资金6100万元,推进36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
“甘肃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未来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困难。”蓝皮书调查显示,社会经济发展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着困难。村民外出务工十分普遍,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扩宽了村民的信息渠道,而穿着民族服装、制作传统佳肴、刺绣等多半是老年人,学生在外读书毕业后也更倾向留在外地工作,一些传统节日也逐渐淡出了村民的生活。
蓝皮书指出,少数民族村寨传统文化的退化、遗失与同化,唯有将传统文化保护作为村寨建设的核心,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现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比如,加大甘南藏族民歌、“南木特”藏戏、唐卡、藏医药、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卓尼巴郎鼓舞、舟曲朵迪舞、蒙古长调、东乡族擀毡、保安腰刀锻制等技艺为代表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
此外,甘肃还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继续坚持维护村民的主体地位,实现发展与保护互促互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