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釉鼻烟壶
东溪窑考古调查现场
大西北网讯 日前,笔者在闽西南探访了明朝时统辖八下西洋的王景弘的故乡——漳平市赤水镇香寮村。近日,笔者顺着九龙江的流向,来到南靖县龙山镇东溪村,看到考古学家挖掘出来的明代珍贵青花瓷、酱釉瓷、绿釉瓷。当地群众告诉我们,当年王景弘带领香寮村民出海登船,路过“东溪窑”,收购了一大批瓷器,随船运到东南亚各地。
郑和与王景弘同为下西洋庞大船队首席正使,他们盛赞“东溪窑”青花瓷质优良,深受海外民众喜爱。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学会(柔佛)会长肖光麟博士兴奋地说:“我们柔佛州博物馆就收藏不少‘东溪窑’的青花瓷。这是‘海丝’奉献给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China这一英文单词,既名中国又指陶瓷,便是最好的证据。看来,这东溪村是福建‘海丝’又一村呀!”
青花瓷下西洋
据南靖县政协副主席张荣仁介绍,“东溪窑”始于南宋,明中期至清晚期为鼎盛时期。经普查,南靖赤尾山的南宋遗址规模宏大。从南宋至明末清初,直至当代整个东溪窑区域有数以千计的窑址,遍布南靖、华安两县20多个乡镇。
龙山镇镇长简景毅告诉我们,清末杨巽从《漳州什记》载:“漳州瓷窑,号东溪者。创始于前明,出品有瓶、炉、盘,各种体式具备。”明朝万历年间,王景弘收购东溪窑生产的青花瓷、米黄釉瓷等瓷器就是从这里永丰溪下水,经九龙江到达漳州月港,而后出海下西洋的。
漳州市古瓷研究所所长林俊介绍说,前不久,南靖县文物工作者发现了一块明代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的《院禁官山》碑刻。碑刻记载内容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揭示了明代万历年间东溪窑的真实情况。据碑刻记载,“东溪窑”窑场面积巨大,包括今天的南靖、华安东溪窑在内的大片地方,原先属于闽南龙溪二十五都。此地早年与海外商贸往来十分频繁,窑业兴旺,盛产陶瓷,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洲。碑刻的内容印证《漳州府志》的记载和当地流传的口碑历史。可见当年“东溪窑”一带经济繁荣,人口众多,被称为“小漳州”。这和今天这里的偏僻和荒凉形成强烈的对比。
“一带一路”新亮点
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早年与“海丝”紧密相联的南靖县如今闻风而动,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热中。南靖县文物保护中心负责人介绍说,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东溪窑”遗址的保护发展与“海丝”申遗工作。这一申遗项目,包含两个遗产点:封门坑窑址、碗窑坑窑址。
封门坑窑址经考古发掘,发现了窑炉、作坊区、生活区遗址。碗窑坑窑址属明代遗址,目前已发现数十处窑炉遗址和大片的生活区遗址,经过对其中的7处窑炉遗址进行重点考古调查,采集到具有明代民窑特征的瓷器标本300多件。最近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驻东溪村,发掘清理出窑炉、作坊区、生活区遗址,总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出土瓷器标本近2000件,目前,考古队正在撰写相关考古挖掘报告。
在南靖县创建台湾农民创业园、种植大片咖啡山的台商黄文广,目睹“东溪窑”遗址的发掘,听到“海丝”又一村的传奇,备受鼓舞。他高兴地说,这不仅使当地陶瓷业开始恢复生机,打造新的升级版,而且在生产青花陶瓷的同时,还生产人物陶瓷,特别是林俊大师根据古老传统工艺创作的系列捏塑类产品,成为“海丝”又一村的新特产。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