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与西方媒体的调子大不一样,中国网络上更多是反对援助菲律宾的声音。环球网13日就“你是否支持向菲律宾提供更多援助”进行了网上调查,截至当日晚, 5000多名参与者中91.8%的人选择“不支持”,选择“支持”的仅为8.2%。路透社也表示,中国新浪微博上的评论压倒性地反对给菲律宾提供援助。《华尔街日报》称,中国政府似乎在平衡作为亚洲大国的国际义务和国内反对援助菲律宾的关切,特别是中国国内也有许多人受到这次台风的影响。
同样因援助问题出现矛盾情绪的还有中国台湾。据台媒报道,除台当局援助20万美元,台湾红十字会也捐出3万美元,并提供帐篷300顶、毛毯3000条、口粮8000多包等物资,由台军C-130运输机运抵菲律宾宿雾机场。台湾《联合报》13日以“援不援菲?网友论战,扯上‘广大兴’”为题称,“海燕”重创菲律宾,台湾国际劳工协会发起捐助物资行动。不过,有部分网友留言谴责菲律宾今年早些时候射杀台湾“广大兴”号渔船上的渔民,要大家不要援助,引发网络论战。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心伯13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应该从多个角度看待中国对菲律宾救灾的援助。政府对菲律宾进行援助考虑到了中菲两国当前的关系以及中国民众的感受。中国民众对菲律宾近年在南海问题上一再挑衅确实很反感,在援助问题上出现矛盾情绪是人之常情。而且从中方的表态中也可以看出,先期10万美元只是初步援助,下一步可能根据灾情进展有所跟进。吴心伯强调,一个国家的对外援助主要还是从本国外交实际情况、国内民众实际感受出发,而不是迎合国外。西方媒体拿中国援助少说事,是故意制造矛盾、挑拨是非。事实上,如果中国援助多了,他们可能又会有别的话说,以前就出现过这种情况。
据《环球时报》驻菲律宾记者了解,与一些西方媒体炒作中国援助少不同,菲律宾舆论目前并没有将注意力放到比较谁援助的多少上,而是以报道灾情和救援为主。其实,当两国之间存在外交矛盾时,少援助甚至不援助在国际上再正常不过。美国《商业知情者》12日称,去年伊朗地震造成300多人死亡后,由于制裁原因,美国没有向伊朗提供任何资金援助。不过当时美国承诺如有机构愿向伊朗提供人道援助,美方将提供便利。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13日在记者会上表示,中方高度关注菲律宾遭受“海燕”强台风灾害情况。习近平主席已向菲律宾灾区人民表达同情和慰问,祝愿他们早日战胜灾害,重建家园。为帮助灾区人民,中方将向菲律宾提供包括帐篷、毛毯等在内的人道主义物资援助。
【环球时报驻菲律宾、美国、法国特约记者 志刚 李勇 杨明 环球时报记者 卢长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