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50万博士与钱学森之问

时间:2013-11-11 17:45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邓为 点击: 载入中...
  原标题:邓为:50万博士与钱学森之问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黄宝印在论坛上介绍,实施研究生教育35年以来,已培养50多万名博士人才。黄宝印同时强调,我国博士培养面临着规模和数量较大但质量严重不足的问题,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11月10日《扬子晚报》)
  
  35年来培养50多万名博士,这样的培养速度与数量,放之世界范围内,也让人为之惊叹。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在博士数量“赶英超美”的同时,其质量也参差不齐,这也是学界公认的事实。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50多万名博士的庞大数量,却无法直面回答钱学森之问,这本身也是一种尴尬与困惑。其实,钱学森之问和“博士数量较大但质量严重不足”的问题答案,是相似和一致的。换句话说,释疑50万名博士质量严重不足的现实,与解惑钱学森之问,都是我们教育界和科学界必须直面回答的问题。
  
  当然,关于钱学森之问的答案,许多学界人士和社会公众也有诸多解释,诸如学术自由度不够、学术环境不够宽松、学术失范事件追究不严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关于钱学森之问的答案,虽然各有不同,但总不外乎对于学术尊严的体认与践行之类。而实现这一点,不外乎两方面要求,一是学界中人,要有孜孜以求的学术精神,二是外部环境,要有利于学术自由的良好氛围。
  
  让人堪忧的是,在目前的学术界,浮躁之风盛行,学术失范事件层出不穷,学术权力市场化,甚至出现如中国人民大学前校长纪宝成提出的“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不在学校,在官场”的触目惊心。
  
  钱学森之问的答案或许并不难解,但真正消除隐匿在钱学森之问背后的问题,却绝非易事。这正是我们今天面对泱泱50多万名博士却质量不足时的苍凉与无奈。各行各业需要大量的人才,但并不意味着代表学术最高水平的博士学位就可以如此宽松出炉,甚至“批量发售,量大从优”。说到底,损害学术尊严和博士形象的,恰恰是这个群体本身,以及背后的诸多体制问题。
  
  我们必须认清“50多万名博士质量不足”的事实,认真梳理和纠偏体制中的种种弊端与不足,避免博士学位成为一种镀金经历。只有源源不断地产生高水平的博士人才,钱学森之问的答案才不会如今天这般变得冷峻与无奈,我们也不至于在数量第一的博士人群面前,缺乏有足够底气的喜悦与欣慰。(河南邓为)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3/1111/c1003-23496838.html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扬子晚报:56岁教师性侵女童,师德竟然满分?
  • 扬子晚报:惟愿天下小贩与城管都安好
  • 扬子晚报:厘清仇富在于正视舆情
  • 晨报:兰大10名博士获国家“学术新人奖”
  • 晚报:省直单位公开招聘476名博士
  • 商报:城关区每年50万奖励“见义勇为”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