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每年申遗3亿元其实是杯水车薪

时间:2013-08-28 10:21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张永恒 点击: 载入中...
  原标题:每年申遗3亿元其实是杯水车薪
  
  据《成都商报》报道,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中国区主席陈平日前透露,为了申遗,全国各个地方每年总共要花大约3亿元。因此,她呼吁各个地方应该冷静看待世界文化遗产,不能为了发展旅游而盲目申报。
  
  全国各地3亿元用于申遗,多还是少?这项“投入”与“产出”,值得还是不值得?让我们看看这些钱是怎么花的。
  
  申遗一般分为三步:提交申请、具体操作、通过表决。首先,地方认为自己所在地有可能申遗成功的,就确定遗产点,编撰申报文件,逐级上报。其次,国家文物局会告知申请人按照具体操作规程,做好保护规划、周边整治,世界文化遗产对于申遗有很具体和复杂的要求,如要拆迁某些商业场所、修建各种配套设施。同时世界遗产中心秘书处委派专家实地考察评估。第三步,世界遗产大会投票表决。
  
  从以上流程看,最需要花钱的是第二项拆迁和申遗宣传和保护费用。于是,有的地方拍摄宣传片花了几十万,不清楚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文本的写法也投入了几十万,同时,组织专家去当地考察,也需要投入资金。据媒体报道,2010年“中国丹霞”项目申遗的费用达到十多亿元人民币。
  
  评判投入多不多,我们更要看这项行为的产出。我国经过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早些年前,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争夺资源,甚至不惜污染环境,获得眼前的GDP增长。后来,地方政府发现,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大错而特错,想要点儿绿色GDP的项目,琢磨来琢磨去,还是觉得文化旅游这事儿靠谱。发展旅游,需要有关注度,需要从历史文化中寻找题材,于是就有了申遗。
  
  从宏观上来讲,过去我们常常依靠土地、能源和环境容量的粗放式发展,是在空间的维度上思考,向空间要GDP,盖了化工厂就不能盖水泥厂,资源越来越少。现在,依靠人文、历史和信息容量的科学式发展,是在时间的维度上思考,向时间要GDP,外地人来旅游了,资源越来越多,信息越传越广。从微观上看,申遗一是可以宣传文物,提高保护意识;二是整治周边环境,有利民生;三是创造旅游等低碳经济,实现了脑袋和钱袋的两个提升。
  
  话又说回来了,地方政府花点钱在申遗上总比卖地搞房地产好吧,总比盖豪华办公楼奢靡之风强。据媒体报道,某知名国企一年吃喝招待费就花了8亿多元,10家国企吃喝就花了29亿元。全国各地,每年“三公”经费又花出去多少呢?在申遗上全国才花了3亿元,摊到每个地方真没多少钱,这说明,在宣传保护文物方面投入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杯水车薪。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京华时报:韩国泡菜为何能“申遗”
  • 晨报:丝路申遗 中哈吉三国联手
  • “新疆天山”申遗走出国门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