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西路摆摊 到服装厂老板
40多岁的李彦军看到有顾客进门,赶紧站起身接待顾客,他面带微笑,操着一口地道陕西话和顾客讨价还价,10几分钟后一笔小生意搞定。“人必须先付出,才能有所收获。”望着店内琳琅满目的服装产品,李彦军若有所思的自言自语到,他仿佛又回到24年前来兰的日子---
两年学艺没工资
李彦军是绥德人,陕西民间有绥德汉子米脂婆姨说法,李彦军应了这句名言,他五官端正,白皙脸上长着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他家姊妹7人,他是最小的一个。那时,一大家人生活过得十分艰难,可他从小受到父母姊妹们的宠爱,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总是他第一个享受。1989年李彦军19岁那年,父亲带他从老家来到兰州。他记得很清楚,当时他兜里只有6元钱。
父亲不愿意让小儿子去工地打工,想起南方裁缝走乡串村挣大钱的场面,父亲和李彦军商量想让他学做裁缝。身体单薄的李彦军痛快答应了父亲要求。经熟人介绍,李彦军来到龚家湾一家个体裁缝铺学艺。师傅是一位南方匠人手艺不错,说好两年学徒期间,管住不管吃没工资。居住地方仅有几平米地方,夏天酷热难熬,晚上睡觉都在零点以后。冬天屋窄没火炉似冰窖一样,晚上睡觉时只能和衣而睡。
每月父亲从老家给他邮来5元生活费,好在那时物价便宜,一个大饼只有5分钱。早晨、中午都是啃大饼,晚上自己做饭揪面片,没有钱买菜饭里就放些盐和辣椒,1元多钱的牛肉面他都买不起。整整跟师傅苦学了两年,第三年李彦军开始出去打工。
建西路摆摊创业
李彦军一边打工挣钱,一边开始苦练手艺。往往下班别人走了,他还在店内干活。一月200元工资,一年下来除去生活费还攒了800元。这是属于李彦军自己的第一笔“巨款”,他决意用这些钱实现自己开办服装厂的梦想。
跑市场买完缝纫机、锁边机和熨斗,800元就花得差不多了。1994年春节过后,李彦军在建西路市场租了一个摊位,记得当时每月租金100元。他租住的房子在白银路,第一天早晨8时许,他骑着自行车带着裁剪工具去市场。然后,脖子上跨上皮尺,支好架子放上一块木板,再把剪子、熨斗放到上面就开张了。彼时,李彦军既兴奋又有些胆怯,招呼顾客时都不敢大声说话。熬到10点多摊子上来了一位中年女子。她用眼睛将李彦军上下打量一番,似乎对娃娃裁缝有些不放心。想到兜里钱所剩无几,李彦军壮着胆子自我“吹嘘了一番。”
中年女子听着他颤颤巍巍的介绍,捂着嘴笑了。“好了,就在你这里做两件马夹和百叶裙。不过咱把话说到前头,做得好我一个子也不少。如果,做不好不给钱还要赔偿时间损失费!” 好得,好得。李彦军按捺住激动心情,痛痛快快答应下来。一天半比原定时间提前半天,李彦军将做好得服装交到女顾客手中。顾客试穿后非常合身,“没想到,小师父的手艺还不错!”中年女子笑着给了24元。当晚,李彦军高兴地许久没睡着。万事开头难第一炮打响后,李彦军生意开始顺风顺水,他在建西路市场市场干了3年,结识了不少新老客户,也由此挣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转战”秀川开工厂
1997年,瞅准一毛厂得天独厚的原材料优势,李彦军在附近开了一家裁缝铺。他从开店的第一天起,就给自己定下创造品牌的目标。因为,他太清楚如果靠代销其他服装产品,迟早自己裁缝店有倒闭的一天。他把产品目标锁定西装、板裤、衬衣上面,集中研发新的款式。随着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李彦军感到自己原来跟师傅学得那些本事不够用了。他买来最新时装设计图书,认真汲取其中精华。同时,虚心请教行内高人。很快,他的裁缝技艺有了长足提高。
半年左右时间,他的裁缝店就在附近小有名气。慕名上店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多,“那时生意真好,一月房费400元有时一天就挣出来了!”看到人手不够,李彦军又招了六七名员工。一毛厂干了8年后李彦军“羽翼”开始丰满,他果断在秀川租了一间300平米厂房,正式办起服装加工厂,实现了当初的梦想。给工厂起厂名时李彦军颇费了一番脑筋,最后他决定启用弛恒两字。“弛是奔驰的意思,恒是坚持的意思。就是既要在市场上奔驰,也要做好遇到困难的准备。”之后闯荡经历,和他当初想法不谋而和。
以后,随着经营规模扩大李彦军几次迁厂,4年前他看准雁滩商机,又把工厂从七里河迁到北面滩。他在旧货市场租了一间铺面,一边连接活一边销售。同时,李彦军还把自己的服装品牌推广到甘、青、宁,让当地代理商销售自己的品牌。”市场风云变化莫测,顺得时候不能得意忘形,遇到困境时不能垂头丧气。“李彦军讲,实际上这些年他一直就这样生活着。“厂子不顺时有时连工人的工资都难以维持,但弛、恒两字让我坚持到今天!”
(更多内容请点击大西北网http://www.dxbei.com/n/yantan/)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