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比狠社会”亟需“人心管理”
社科院教授于建嵘近期接受《南风窗》采访时称:社会的“狠化”是当下值得警惕的一个现象——某些官员敢用黑监狱关押上访民众;开发商敢用推土机轧死被拆迁户;城管敢打死小贩;访民敢自杀性引爆;医院内患者对医疗的结果不满,会拔刀相向;街头间城管部门执法,充斥着暴戾之气。个人斗狠,群体斗狠,社会似乎正在全面“狠化”。(7月23日《中国青年报》)
正如于建嵘所言,“比狠”增加,是“阶层固化”“贫富悬殊”“道德沦丧”“权力膨胀”等很多社会问题多年没有有效解决的叠加“变异产品”。这是外因,有一种内因更值得重视,“人心管理”的落伍,人心未能建立一种积极、有效、柔软的泄导机制、抵御机制、过滤机制。
社会发展不仅是物质增长,GDP辉煌,还应该让心理心态、精神卫生得到同步发展。比如,竞争激烈带来更多的精神压力,人们应有科学消解自身压力的能力和技巧;过度竞争中的人们会滋生精神暴戾、情感焦虑以及精神抑郁。我们应该知道,这是情绪的派生物,应通过制度规划、人文关怀,化解这种负能量。
遗憾的是,精神卫生和“人心管理”,一直就是奢侈品,比如心理咨询要进入家庭和企业,有企业在动,更多企业仍在观望,有的家庭拒绝这种心理发展,认为只有心理疾病患者,才要接受心理咨询。社会在发展,而人的心理发展,却未能同时进步,怎能不出现极端情绪、“比狠”行为?
因此,批评“比狠”,更要将“人心管理”、精神卫生发展提到重要位置上。首先,公民个体应该提升精神卫生发展意识,精神卫生意识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应是“快时代”不可缺的发展齿轮,谁忽略了这一点,谁的情绪把控能力就会降低,害人害己;其二,应该力所能及地学一些心理学常识,懂得在压力和郁闷面前科学调节,而不能“跟着感觉走”,盲目从众;其三,社会工作环境应该尽可能在“加压”的同时,也提供温馨的心理关怀、温厚的人文环境,提升人们的归宿感、忠诚感和工作愉悦感。其四,国家应该将心理咨询纳入医保范畴,将心理问题、心理感冒纳入公共救助范畴,提升公共卫生水平。
有了正常的心理发展,再加上重建社会秩序感、规范权力敬畏感,强化法治意识,内心的和谐和安宁得到了回归,所谓的社会“比狠”,易怒、暴戾,也就能得到慢慢消解。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