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呼吁:城市无障碍设施亟待提高
鑫报讯 昨日,网友@有你有晴天在新浪微博中称,自己陪着从苏州来访的教授朋友去甘肃省博物馆参观,但自己作为乘坐轮椅的肢残人士,却因八层宽大台阶,而不得不由外地的朋友抬着进出。尽管朋友说没关系!但自己却感到脸红,这位网友的经历正是兰州打造城市无障碍设施的尴尬缩影,网友直呼,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得越完善,越能体现一个城市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关爱,甚至关乎一个城市的文明,建议省博应在两侧修建缓坡通道,多为行动不便的人士考虑一下。
博物馆是城市的名片
网友@有你有晴天,实名为王旭东,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与社会救助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他在微博中称,自己是一名乘坐轮椅的肢残人士,自己曾陪着从苏州来访的教授朋友,参观省博,他是搞古代炊具研究的,自然在丰富的馆藏中,领略和采撷了所需的实务资料。但在我进出博物馆的过程中,却因八层宽大台阶,而不得不由外地的朋友抬着我进出。尽管朋友说没关系!但自己不得不为现状感到汗颜。王旭东称,近几年由于工作关系也曾出行陕西、成都、重庆、南京、武汉,因为学历史出身的,每次都要和喜欢的残疾人朋友们一起去博物馆感受文明气息,追忆文明历史。我发现,这里的博物馆都有相关的无障碍通道,甚至有相关的专人引导服务,每去一次,都深感痛快,酣畅淋漓,馆藏加上相应的服务,使人难忘!
一名网友认为,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市民重要的文化休闲场所,承担对大众的科普教育功能,作为地方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博物馆还应成为当地政府对外的重要窗口和会客厅,等等。但无疑,目前的甘肃省博物馆无障碍设施,远达不到实际情况,而我省博物馆入口的东西两个侧面,完全可以维修无障碍坡道,打通残疾人士的方便之路。
陷阱盲道比比皆是
为了解兰州无障碍设施情况,以及特殊人群通过过街天桥地道的现状,记者选取市内人流量较大的地方进行调查,记者在西关什字地下通道看到,往来于地道内接踵摩肩的行人中不乏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一位左腿略跛的年轻人走到地下通道前,看着下行台阶望而却步,犹豫再三后,双手紧紧抓着扶手,一级一级台阶慢慢挪,拥挤的地下通道里还不时会有擦肩而过的行人碰到原本就站不稳的年轻人。“最害怕走这个地道了,人又多又挤,台阶又陡,我这种状况走平路都费事,别说过地道了,我每次过这个地道都得20多分钟,今天幸亏没坐轮椅,不然就没法过了。”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的年轻人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部分地段的盲道铺设得七拐八拐的,有些地方甚至要拐上一个很大的弯,像天水路十字北边人行道上的盲道,从十字路口处开始向北拐了一个很大的弯,从省煤炭招待所门前铺过,然后向南拐到人行道上再向西铺设。每当发现这样的情景时,就觉得盲道铺得弯弯曲曲,踩上去高低不平。正常人按照这条“之”形路走上去,都感觉不舒服,更别说盲人,这条盲道根本就没法用,盲人根本用不上这样的盲道。
在兰州火车站、电信营业厅、省地质博物馆等公共场所,入口都已进行了无障碍改造,设置了无障碍通道,服务处也专门设置了低位服务台,建了专门供残疾人使用的卫生间,安装了无障碍电梯等,
无障碍设施亟待提高
付晓华是兰州市的一名政协委员,平时对残疾人的问题比较关注。他发现兰州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存在一些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付晓华对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有了更深的了解:“市民不重视、法规缺乏约束力,让兰州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有些"不给力"。”付晓华的愿望是,兰州市相关部门能真正将无障碍设施建设重视起来,给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更多关爱。
谈起兰州市无障碍设施建设不完善这份提案的初衷,付晓华这样说,“以前对无障碍设施没有过多关注,所以意识不到这个问题,一旦关注了,才发现兰州市无障碍设施中断头盲道、陷阱盲道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付晓华认为,人们认知度不高,导致兰州市部分无障碍设施缺乏人性化和实用性功能。维护和管理不到位,也导致无障碍设施被损毁、毁坏、占用、无法使用或停用等现象时有发生,不但影响了无障碍设施的正常使用,也存在安全隐患。
今天全国上下在倡导,公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如何尊重残障人士的生理和心理,以及特点和需求,探讨和解决老年人和残疾人在博物馆参观和交流等一系列问题的设计,这样的博物馆无障碍设计体现出对残障人士的价值,就是文明的标志,这是提高博物馆服务水平的关键一步,自然也能无愧担当城市名片的角色。我省博物馆入口的东西两个侧面,完全可以维修无障碍坡道。 (更多内容请点击大西北网七里河频道http://www.dxbei.com/n/qilihe/)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