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欧洲登山者与上百夏尔巴人在珠峰7000多米处斗殴

时间:2013-04-30 11:19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都市快报 点击: 载入中...

     珠穆朗玛峰,8848米高,一般人想要登顶,都得小心翼翼保存体力,生怕有力气上去,没力气下来。可就在4月29日,那上面竟发生了一起罕见的斗殴事件。三个欧洲登山者在7000多米的高峰上,遭当地上百夏尔巴人袭击……
 




 


 

这是怎么一回事?
 

     29日,尼泊尔登山部门说,这三个欧洲人分别是登山爱好者意大利人西蒙尼·莫罗、瑞士人乌里·斯特克和英国登山摄影师乔纳森·格里菲斯。其中,西蒙尼已四次登上珠峰。
     斗殴发生在第二营地和第三营地间的洛子峰。27日,这三人正准备向第三营地发起冲击,但担任向导的夏尔巴人却让他们等一等,因为他们正在山上安装一些协助攀登的绳子。

      从这三个欧洲人的登山经历可以看出,他们都已是老手了。“他们不顾夏尔巴人的警告,在没有补充氧气的情况下,想从一条‘未经开发’的冰路登顶。”一名美国目击者告诉法新社。“夏尔巴人向他们大叫,不要在他们还没装好绳索的情况下,走到他们前面去,但他们还是这样做了。结果冰块掉落,砸到了其中一个夏尔巴人,激怒了他们。”第二营地多乱石,这里在冰川的相对高处,由于没有烈风,也被称为“寂静之谷”。

      西蒙尼三人没能成功登上第三营地,只好返回第二营地。当天晚些时候,数百愤怒的夏尔巴人冲入他们的帐篷与他们大声争执。言语不和间,一场冲突爆发了,夏尔巴人最后向他们投掷石块。“情况简直惨不忍睹,他们差点被打死,”目击者说。

     “是一群西方人(其他登山者)救了我们,他们在我们和夏尔巴人之间形成一个缓冲带。”乔纳森说,“这些勇敢和无私的人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积怨已久了?
 

     夏尔巴人,是一个散居在中国、尼泊尔、印度和不丹等国边境喜玛拉雅山脉两侧的民族。他们本该是帮助众多登山者安全登顶的向导,怎么会和自己的客人打起来?

     “这还是我第一次听说有人在珠穆朗玛峰上打架。”曾经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杭州人陈思齐对都市快报说。在那种高度发生斗殴事件,是相当危险的。“在7000多米的高度上,一些人也许已因体力透支,需要人搀扶着行走,或因缺氧出现精神恍惚的状况。如果有人连路都走不动了,应该就凶多吉少了。”他补充说。“当然,也有人状态好,没什么问题,但就算要打架,也只能是‘慢动作’吧。”

     目前,尼泊尔登山部门、夏尔巴人协会以及警方都在调查这一事件,但尚不清楚具体原因。

乔纳森认为,他们的行为不是导致夏尔巴人如此生气的真正原因。“我们不是做商业考察的人(也就是说,他们没想开发新路线,不会抢别人饭碗),不至于招来如此大规模的袭击。”

     “长期以来,他们(夏尔巴人)总觉得山上的西方人对他们有威胁,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已经积怨已久,借着这次机会发泄出来。”他说。

     据悉,乌里已取消登山计划,坐飞机离开了。西蒙尼和乔纳森则留守大本营,准备再次冲刺。

          登珠峰是众多登山爱好者心中最大的梦想,分南坡和北坡两条路线。南坡在尼泊尔,北坡在中国。这三个欧洲人是从南坡出发的。从技术角度上说,从珠峰尼泊尔一侧主线路登顶相对容易,也是较多登山者选择的线路。
 

■相关阅读

如何登上珠穆朗玛峰

     登山者一般在4月初抵达出发营地(5200米),大多先在营地住一两个星期,此时路上少风雪,雨季也未至。这里有为往返登山队员提供服务的比较完备的急救、食宿等支援设施。听着冰雪的天籁,人们也在这里体验恐惧、焦虑、希望。

    在这段时间里,登山队的夏尔巴人开始向前铺设绳索和阶梯,因为首先前往海拔5900米的第一营地的路途需要经过非常危险的“昆布冰瀑”。  绳索和阶梯布置好后,登山者至少会在出发营地和第一营地间往返一两次,运送一些必需设备,并适应高海拔环境,促使身体恢复到最佳状态。

     第二营地即前进营地,海拔约6500米,登山者在这里只需避免过于靠近雪山,防止雪崩。这里也是各登山队生火造饭的最后一个营地,再往后登山者就只能吃方便食品了。    沿着固定好的绳索攀登到海拔约7500米的山台,即第三营地。这段路途经过峻峭、晃眼的冰壁,虽然难度不大,但稍有闪失就可能丧命。     再往上是海拔约7950米的第四营地。第三第四营地之间的路途极具挑战性。这段路程在登山者多次往返熟悉环境后可4小时完成,初次攀登者可能需要8个小时。

        第四营地就是挑战珠峰的最高营地,被称作“生命禁区”或“死亡区”。一般登山者只能在那里待两到三天,他们在那里等待登顶时机。这个时机主要包含两个要素:天晴、风弱。如果运气好,登山者在半夜11点左右就可以开始8到16个小时的攀登。自1953年新西兰的希拉里爵士首次从南坡登顶后,成功登顶的人不到3000人。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欧洲汉学:探寻中国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因素(国际视野)
  • 是否留在欧洲关税同盟?英朝野与欧盟继续博弈
  • 愈演愈烈!法国“黄背心”抗议示威运动扩散至欧洲多国
  • 欧洲央行或于10月决定调整货币政策
  • 协同作战,欧洲国家反恐必由之路
  • 芬兰总统呼吁共同保卫欧洲安全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