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吕宝林如何抓住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机遇,变我省文化资源优势为文化产业优势?3月14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就此接受记者采访。
从资源到产业连辑说,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但文化资源丰富。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我们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就是要发挥资源优势,把甘肃打造成为文化大省。甘肃文化资源丰富程度排在全国前五位,但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来看,还相对落后,与全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首先是要把宝贵的文化资源有效地保护好传承好,在此基础上,要使文化资源有序有度有选择地转化为经济资源,产生经济效益。
从蓝图到项目如何才能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大省的转变?
连辑强调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他说,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是第一位的,首先要把中央关于批准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部署真正落到实处。今年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复支持甘肃省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整体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按照中央部署,吃透中央顶层设计的意图和思想,切实增强执行力,增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文化大省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二是要把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各项部署项目化、工程化、可操作化、可评估化。国家批复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是一个宏观的原则性的战略部署。要把这个蓝图变为现实,就要看能不能把部署变成一项又一项具体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工程和项目,这就需要完成从宏观向微观的转换,从原则到具体的转换,从务虚到务实的转换。要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的主要内容,变成可操作的专项方案,每一个专项方案都要有具体的项目,每一个项目都要靠实名称、设计、功能、效益评价、投资额度、管理者和责任人以及考核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要分类指导。文化建设可以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大类。文化事业发展的重点是抓好基层群众所需的应当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具体可以归纳为“1551工程”,其中第一个“1”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第一个“5”指五大文化体系建设,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传播体系、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优秀文艺作品生产创作供给服务体系和网络文化服务体系等;第二个“5”指五大惠民工程,包括“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最后的“1”指要积极开展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可以概括为“6551”,其中的“6”指抓好六大文化产业类型,即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复合型、外向型、高科技型等;第一个“5”指传统优势文化产业,如新闻出版印刷、广播影视、演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产业等;第二个“5”指现代新型文化产业,包括创意产业、会展产业、网络多媒体产业等;最后的“1”指发展一个首位度高的核心产业,我们将把新闻出版发行印刷作为首位产业来培育。
从边缘到中心连辑说,过去提到文化建设,一般是指部门性的工作,现在要把它从相对边缘的位置放到中心、全局和主战场的高度。我们说,发展是硬道理,文化发展也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文化发展也是第一要务,要把文化建设由部门工作变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强监督考核,奖优罚劣。
连辑说,只要思路措施对头,甘肃文化建设完全可以实现跨越式超常规发展,文化大省的目标也会越来越近,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本报北京3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