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 “多彩校本”实现因材施教

时间:2013-01-10 07:17来源:鑫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小小葫芦,如今还和教育“搭边”,在经过精心彩绘、烫烙后,就成了一件极具欣赏价值的工艺品,同时,这也成为了一只船小学开发的校本课程——“葫芦的艺术设计”。

  如今,我市的各中小学已不单单将音乐美术设为“第二课堂”,许多学校也都已在语文、数学等统一课程外,开设了适合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诸如“象棋”、“陶艺”、“烹饪”等,这些都是由学校自行开发、设计、实施的特色校本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记者 许丽 文/图

  “小葫芦”上做大文章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本地的乡土资源,结合小学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学校2009年开办‘葫芦的艺术设计’校本课程的初衷。”城关区一只船小学校长马瑗告诉记者。

  葫芦上一面烫画有贺知章《咏柳》的文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一面烫有杖藜徐步品垂柳的老者,文字工整均匀,画面栩栩如生,面对自己这幅古诗配画的作品,六年级的学生张静说,创作类似的作品已有10多幅了,他说创作此类作品不仅能锻炼自己的耐力,还能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品味作品的内涵。

  目前,一只船小学学生创作的比较成功的葫芦画作品有百余件,谈到学校校本课程今后的发展,马瑗说,学校正在开展《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文化作品,让同学们逐渐领略中华经典文化的魅力,争取在小葫芦上做出大文章。 

  师生玩转高科技“捉迷藏”

  “在空旷平坦的场地上,设发射机1部,连续发信。运动员在距电台50—100米处,原地闭目转圈后测定方向线,然后睁眼检验。”上周末,在兰大校园里,一只船小学开展了一场类似于捉迷藏的游戏——无线电测向。这是一场用手中的测向机运用测向技术寻找自动发射电台的运动,看谁找到的电台多,用的时间少,谁就取得胜利。

  据该校马瑗校长介绍,无线电运动对于提高青少年科技素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

  其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和知识性、操作性强的特点,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是新形势下加强青年文化建设、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载体。面向社会、面向青少年,以丰富多彩的科技体育活动,启迪青少年智慧、发展青少年潜能、陶冶青少年情操、提高青少年科技素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青少年展示才华提供舞台,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校本课程成学校“名片”

  “校本课程从性质上来看,是典型的活动课,或者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突出特点就是与语数等学科不同,没有严格的学科界限,没有严格的知识体系,没有严格方法上的规定,也没有强制的教学要求,所以教师可以放开手脚,突破过去的条条框框。目前,许多新的教学方式,教师普遍反映不好做,是因为习惯了旧的方式。但在这样的活动课中,教师可以充分展示。在部分环节中可以贯穿很多新的理念,使用新的方法,让知识很自然地展示出来。如果很多教师能参与进来,再把这些东西自然迁移到学科教学中,这将会使教师整体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五泉小学校长王丰说。

  他表示,教育有多重价值,外在价值是看学了多少知识、长了多少本领。与此同时,教育不会就此停止,还有更大的使命,更大的价值,即关注人的人格不断完善,精神不断丰富,生命价值不断提升。这两种价值一段时间以来一直不平衡,体现在更多的关注了外在价值,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尊重和关注在现实中做得不够,造成教育中诸多的问题,社会上有很多批评。而各类校本课则抓住了对人的更近的关怀,以生命教育为主题,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这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是对教育核心价值的追求。 

  传统教育学生家长共同参与

  “在我们的特色课程中,家长是非常重要的参与者,而家长们的参与热情也是越来越高。”畅家巷小学副校长魏宏舜说。仪式类课程、节日类课程、实践类课程是该校特色课程的主要分类。这些课程通过各种仪式形成学校特有的“节气”,新生入学、一年级入队、六年级毕业这些特殊的成长阶段都成为一门系统的“课”,而且这堂“课”家长都会全程参与。“这不仅让孩子记忆深刻,也让家长开始关注家庭教育。”

 

  挖掘周边资源开发校本教材

  近年来,我市各中小学已陆续开设人文素养类课程、科学素养类课程、艺术素养类等校本课程。它的主要价值就在于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发展提供具有独特价值的学习内容,其“校本性”也主要体现在该课程是否为满足本校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未能得到满足的种种合理需要而设置;是否能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课程及传统民俗文化是否融入到课程中;是否都是基于学生的兴趣、需求基础上开发设计等三方面的意义。

  学校的使命、愿景和育人目标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和依据,我市各中小学捕捉本校具有特色的“亮点”,作为课程的“生长点”,开发了“围棋”、“陶艺”,“微雕葫芦”等系列校本课程,不仅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还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发展。

  然而,面对校本课程,很多学校都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因此有的学校和老师就苦于无处着手,不知怎么开设。对此,兰州市教科所研究员郭彦强认为,只要细心捕捉与观察,从校园的地理位置、文化氛围、师资、社区状况等资源出发,就能发现哪些可供本校作为校本教材开发的素材。但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也要切忌使校本课程成为“补课”,增加学生负担。

  名词解释:

  校本课:“以学生为本”“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专家为指导”,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