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讯普及 邮筒变“稀有物” 市民要寄封信还真不容易

时间:2013-01-07 23:31来源:鑫报 作者:许丽 点击: 载入中...
  多年前,书信是人们传递信息、联络感情的重要途径,马路旁的一个个邮筒被人们称作“绿色信使”。但随着电话、手机、网络等现代通讯方式的飞速发展和普及,曾经遍布大街小巷的邮筒,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春节将至,市民王颖想给远方的朋友寄张贺卡,却发现记忆中随处可见的邮筒已变成了“稀有物”,她在家周边几条主要街道上都没找到邮筒。“现在才知道邮筒找起来这么费事,好不容易看见一个,还灰蒙蒙的,我也不敢往里投。”由于不敢确认邮筒是否还在派用场,最后王颖不得不去了邮政大厅。


  “你知道你家附近哪儿有邮筒吗?”采访中,面对记者的询问,很多市民摇摇头,回答了“平时没注意”“不太清楚”。还有人说,自己家门口就有邮筒,也是近日才察觉到。记者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市民对于街边邮筒的关注度并不高,邮筒已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就算在路边发现邮筒,也是灰尘满满,不见有人来寄信。


  “现在通讯这么发达,想联系谁,打个电话就行了,好久都没写信了。”在银行工作的张倩坦言因为嫌写信麻烦,已多年没寄过信。在记者随机采访的多人中,只有个别人表示,节假日时会给亲友寄寄信,但会直接去邮局投递,不会考虑使用邮筒,因为不敢确认邮筒是否还在“工作”。而在中小学学生这一受访群体中,绝大多数人对于手写信和邮筒也很陌生。兰州外国语学校初一张同学说,他对于兰州邮筒的形状没有任何印象。


  “现在是快过节了,信件还多一点,平时邮筒常常‘吃不饱’,我们都已习惯了。”一名邮筒取件员介绍,近些年信件数量越来越少,只有到了重大节假日时才会多出一些,且多为贺卡和明信片。


  尽管邮筒的实用功能日趋淡化,但由于书信这一传统沟通方式,使得邮筒在市民眼中的“感情”色彩得到了提升。市民王勇说:“现在就算收到信也往往是那种机打的对账单,如果有谁能给我寄份手写信,再贴上一张漂亮的邮票,我会倍感珍惜。”记者了解到,许多市民尽管不再写信,但对于传统书信的交流方式很怀念。


  西北师范大学读大三的沈洁至今仍保留着与好朋友互寄贺卡的习惯。“每到一个城市,我们就会给对方寄上一张明信片,写上自己的心情和祝福,盖上当地的邮戳,等着它慢慢到达对方手里。”沈洁说,寄贺卡这种方式充满了人情味。旅行过三十多个国家的荣老师则表示,他会特别注意每个城市的街边邮筒,因为每个地区的邮筒都有着各自的历史与风格,街边的小小邮筒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也承载着每个城市的文化。


  尽管街边邮筒“失宠”,但邮政局工作人员表示,邮筒作为基础服务设施,它所起的沟通与桥梁作用仍必不可少,所以邮筒不会减少,更不会取消。“大部分街道、社区都有设置邮筒或邮箱,一般都会在人流量多的地方。”据介绍,除了分布在固定邮政营业点和学校外,街道、社区和小区占了七成左右。一些机关单位都有收发室,市民也可以把要寄的信件放到收发室,邮差送信时顺便带回邮局投递。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西关:端午节遇上父亲节兰州市民携带父母过双节
  • 兰州市民新年娱乐有了新花样
  • 15名市民代表亲身感受地铁建设
  • 听秦腔唱秦腔过戏瘾
  • 听秦腔唱秦腔过戏瘾 市民休闲又快乐
  • 听秦腔唱秦腔过戏瘾 市民休闲又快乐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