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特供水被指高价植入 律师申请公开票价

时间:2012-12-15 08:17来源:湖南广播点四台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法制周报》记者 雷鸿涛 实习生 江璇

  坐过动车的消费者都有这样的经历,凭动车票可以在车站领到一瓶“西藏冰川矿泉水5100”。但却很少有人质疑,这瓶水的价钱是否包含在动车票价里?近日,网友邓康延在乘坐动车D7124时发微博称 :“你喝过火车上的特供水吗?‘西藏冰川矿泉水5100’由‘中国铁路专供’的蹊跷,此水高价打入票内,却不在车上分送,只是遮掩角落凭票自领,十乘客中仅一二人知取。”

  针对上述言论,12月12日,西藏冰川矿泉水有限公司立即对外发布《关于近期有关西藏5100失实内容的严正声明》,称“这些言论系作者主观臆造,恶意解读乃至侮辱诽谤的行为。”为了解实情,12月13日,广东德纳律师事务所律师庞琨通过中国邮政EMS向铁道部邮寄了一份《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申请公开广深铁路中广州到深圳的动车火车票价的定价依据和票价构成,以及该票价是否包含有“5100矿泉水”的购买价格。

  乘客微博实名举报

  12月9日上午,一条标题为“你喝过火车上的特供水吗?”的实名举报微博在网络上迅速蔓延开来。微博的发布者自称公民邓康延,微博实名认证为越众影视公司董事长。微博中“此水高价打入票内,却不在车上分送”等内容,引发了公众关注。截至12月13日,该条微博的转发量已近6万,评论量也达13000多条。

  广东德纳律师事务所律师庞琨介绍,自2009年起,5100矿泉水在广深动车上给乘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84802117)2009年2月,进入广深动车候车室的乘客均获派一瓶西藏5100。那个时候的动车车厢中,全车近600个座位上的枕套都被5100矿泉水包下,印上其广告标语“西藏好水世界好水”。

  2011年10月,人们发现,广深高铁已经不再发放西藏5100矿泉水了。网上有信息显示,此前京津城际列车也已经停止了西藏5100矿泉水的发放。有人质疑为什么动车上不再发放高价矿泉水,而票价却并没有相应下降。另据媒体报道,根据公司披露的财务数据,5100矿泉水2010年销售收入总额的80.5%,即2.9亿元来自于中铁快运,为此,公司共向中铁快运提供330毫升装矿泉水共7.3万吨。

  律师申请信息公开

  12月12日,西藏冰川矿泉水有限公司立即委托泰和泰律师事务所对外发布《关于近期有关西藏5100失实内容的严正声明》。《声明》称,“近日,新浪微博上出现了关于西藏5100的失实内容。针对此事件,11日,西藏5100发表严正声明。”

  声明表示,近两年来,陆续有人利用互联网等微博工具,发布有关冰川矿泉水及其产品5100矿泉水的不实言论。(法制周报新闻热线:0731-84802117)这些言论均系作者主观臆造,恶意解读乃至侮辱诽谤的行为,完全与事实不符,客观上造成了对冰川矿泉水公司名誉及及其商品名誉的严重伤害。但《声明》并没有回答,动车票价是否包含“5100矿泉水”这个问题。

  广东德纳律师事务所律师庞琨表示,“我是一名律师,经常出差,尤其在广州和深圳之间来回跑,坐动车次数很多。时间紧急的时候,往往不会去领矿泉水。如果矿泉水的价格果真包含在火车票票价之中,那作为消费者,岂不是白白付了很多冤枉钱?”

  为了解实情,12月13日,庞琨通过中国邮政EMS向铁道部邮寄了一份《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申请公开四项信息:

  1.广深铁路中,广州到深圳的动车火车票价的定价依据和票价组成是什么?

  2.广深铁路中,广州到深圳的动车火车票价中是否包含有“5100矿泉水”的购买价格?

  3.如果第2点中火车票价中不包含“5100矿泉水”的价格,则为何“5100矿泉水”可以在广州车站内发放?请提供相关的合同或协议并说明。

  4.如果第2点中火车票价中包含“5100矿泉水”的价格,则以上矿泉水是否经过招标?请提供相关的中标文书和购买合同。

  “对于票价是否包含矿泉水价格,举报者和西藏5100公司各执一词,也不明真相,希望有关部门能公开相关信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对于涉及公民切身利益的信息,行政机关其实应当主动公开。”庞琨律师表示。

  曾代理多起公益诉讼的北京瑞风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方平表示,“根据我国《价格法》,价格制定有三种方式,市场调节价、政府指导价及政府定价。根据《政府定价目录》可知,铁路运输价格属于政府定价范畴。再根据《价格法》规定,实行政府定价,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开展价格、成本调查,听取消费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

  截至发稿前,铁道部未对上述事情进行回应。(本报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fazhizhoubao)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稿件注明“本报”的所有作品(即自采新闻,含图片、视频等),版权均属于法制周报,未经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法制周报社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法制周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报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报注明“来源:XXX(非法制周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报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法制周报采编部

  邮箱:fzzb@vip.sina.com

  电话:0731-84802117  联系人:陈小姐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