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家马大猷病逝

时间:2012-07-19 07:47来源:新京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马大猷。中科院院士、著名声学家
  

  新京报讯 (记者仲玉维) 前日,国际著名声学家、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声学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和声学研究所的创建者之一、中科院院士马大猷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昨日,中科院官网发布消息,当日至7月20日,声学所将在DSP大楼414房间,设置马大猷先生的灵堂,供社会各界前往凭吊。7月21日上午9点,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马大猷的遗体告别仪式。

  马大猷长期从事声学研究工作,在物理声学、建筑声学、语言声学、大气声学、次声学、电声学等方面提出多项重要理论。

  马大猷提出的简正波理论,是当代建筑声学的里程碑;他创建的声学微穿孔板和小孔消声器理论得到广泛应用,为噪声控制和环境科学作出重要贡献。

  马大猷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声学实验室,主持完成了人民大会堂声学设计等重要研究工作。

  ■ 生平

  创立声学所 让人们“听懂”更多

  据悉,1958年,声学研究作为国家重点紧急项目,被列入国家发展计划。

  马大猷先生放弃了在国外的优裕生活,回到国内。他与汪德昭、应崇福两位先生,一同成为中国声学事业的领军人。

  1964年7月1日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正是由这样一群探索声音和信号奥秘的人组成的,让人们“听见”、“听懂”了更多的声音。

  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人民大会堂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会场,可以同时容纳一万人开会。

  据介绍,在人民大会堂那么大的空间里说话,却听不到回声;无论站在哪个角落,都能清晰地听到台上演讲者的每个发音。

  马大猷院士正是人民大会堂的音质设计者,他主持了这里的声学设计,采用穿孔板吸声、分散声源等办法,解决了回声问题。直到现在,人民大会堂的声学工程设计仍属世界一流水准。

  ■ 追忆

  谈治学

  宁缺毋滥4年未收学生

  中科院声学所通信声学实验室主任李晓东,是马大猷的关门弟子。

  “马先生对学生要求很高,一般导师的学生三年就毕业,但他的学生基本是五六年以上才能毕业。”李晓东回忆说。

  马大猷每年只收1-2名研究生,因为没有遇到合适人选,曾连续4年未曾收过学生。“他教书40年中,带的研究生只有30个左右。”李晓东介绍。

  在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上,马大猷也很耐心,他鼓励学生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

  “有一回,我和他为学术问题起了争执,他就约好一个时间大家见面,那天正好赶上下大雨,马老师七八十岁高龄的人了,但还是冒着雨赶过来了。”这一幕,李晓东铭记于心。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贵州一县委书记46岁病逝 曾为争取矿权遭人身威胁
  • 夫妻为女募集医药费 女儿病逝后晒出国照引质疑
  • 原中顾委常委张劲夫同志在京病逝 享年101岁
  • 国内最后一名飞虎队员病逝 曾驾飞机对日作战(图)
  • 著名学者汤一介病逝
  • 中国最后一位红色娘子军老战士卢业香病逝享年100岁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