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小区地面沉降成“空中楼阁” 落差达50厘米

时间:2016-11-12 19:20来源:大西北网-中国广播网 作者: 曹美丽 点击: 载入中...

央广网宁波11月12日消息(记者曹美丽)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花400多万元买一套别墅,可是交房5年多了业主们却不敢入住,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近日,宁波一个别墅小区出现了地面大范围沉降的现象,小区路面像丘陵一样高低起伏,房屋和路面分离,落差最大的地方达50厘米,处处可见断层深坑。

宁波维拉小镇物业管理处二楼的墙上,粘贴着业主入住统计表。上面显示:一期交付267户,入住21户;二期交付154户,入住29户。二楼的会议室,十来个业主安安静静的坐着。看到记者走进来,一位业主拿出一份打印好的材料,封面写着:我们和城投这八年,不得不说的故事。

业主叶先生:“装修没办法装修,装修好了没办法入住。我们已经入住了,不得不搬出来到外面去流浪。”

城投全名宁波城投置业有限公司是维拉小镇的开发商。维拉小镇是一个纯别墅住宅,已经交付两期,共600多套别墅。发现问题的是一期的业主,他们分别住在维拉小镇的碧园、溪园和馥园三个园区,房子交付于2011年10月,至今已经五年。从外表看,一排排砖红色的联排别墅,在绿色植物的衬托下,显得十分素雅、大气。但一走进小区内部,眼前的路面高低起伏、四处开裂。原本连为一体的进门台阶和路面,彻底分了家,撕开的裂口和落差高达50厘米。

业主说:“真的跟地震过一样。你蹲下看。量量看,这个大概有二三十公分50公分。下降了50公分。”

业主赵女士家的第一个台阶彻底和上面几个分了家,她不得不用力抬腿直接迈上第二个台阶。她说:“这个房子花了400多万。为什么会选这里?看看这里纯别墅,品质比较好,现在变成这样了。”

眼尖的赵女士一眼就看到自己的窗台裂开了一道长长的口子。当她通过落地窗走到院子里时,发现原本和房子是一体的围墙,从上到下歪斜着,离开了她的房子。“天哪,这个房,妈呀,围墙都活生生被拉开了。这个两个拳头,上面你看,有30公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小区道路沉降如此严重?小区当初的设计、施工是否存在问题?这些因地面沉降而遭受损失的业主又该到哪里去追讨自己的合法权益?

宁波市住建委质监站一位姓张的工程师来到了现场。他眼前的一幢房子,地面归地面,房子归房子。透过断裂层,可以清晰看到房子下面打了桩,但道路底下空荡荡的。不过,他说道路该归市政管,住建委质监站负责房子里面的质量问题,这房子监督过。报上来的资料都是合格的。

按照张工程师的说法,小区验收分成房屋主体验收和道路验收两部分。道路验收是由宁波市市政公用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站负责。业主们于是又来到了市政监督站。监督站盛副站长说,当时小区道路验收的时候是合格的,道路沉降是交付后才出现的。“当时是按照规范要求,资料、检测都是同步跟上的。验收时肯定没有问题。如果有问题的话,我们也不会让它验收的。”

验收合格,交付后却出现了沉降,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开发商宁波城投置业是宁波城投控股下属公司,是一家国企。营销二部经理助理江通只回复了四个字:地质原因。

开发商回答完这几个问题转身就走,留下业主目瞪口呆。一位业主表示很无奈:“他们的态度我实在是无语。舆论监督对他们来说好像也不当回事。”

不过,既然是地质原因,为什么旁边的小区没有出现同样的沉降,甚至后来交付的维拉小镇二期也没有出现同样的问题。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在小区建设前,开发商是否经过了地质勘测,设计是否符合规范?记者查阅城投置业网站发现:早在维拉小镇交付前一年的2010年,他们就已经就地面沉降问题进行了专项研究。既然进行了专项研究,为何问题还是发生了?由于开发商拒绝答复,我们不得而知。宁波市市政监督站的杨科长建议业主,可以查阅设计图纸进行比较。

杨科长说:“你可以拿一期二期的设计图纸对比一下,设计图纸上有没有差异。设计图是由设计单位设计的,设计图是否符合规范不在我们的监管范围,是由住建委下面一个专门的审图机构负责。他们要对是否符合强制性标准进行监督,我们要按照他们设计的图纸荷验收规范进行验收。”

最后,宁波市政监督站的盛副站长给业主提了个建议:业主可以申请道路检测,因为现在实行的是工程质量终身制。如果觉得这个道路实施过程中结构层不符合要求,业主可以投诉到这里,市政监督站可以派相应的检测机构,把它挖开,看看到底是否符合要求,也可以追溯到业主单位。

在《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地面沉降,被定义为“缓变性地质灾害”,指的是一种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现象。这种灾害反应滞后,进程缓慢,沉降率通常以毫米为单位计算,所以人们不容易察觉。然而,一旦发生,却会造成建筑物地基下沉、房屋开裂、地下管道破损、洪涝及风暴潮灾害加剧等一系列问题。

事实上,地面沉降,宁波并不是个例。光是今年8月23号到25号三天之内,兰州市区就接连发生了6起路面塌陷事故。然而,在频出的问题面前,相应的追责机制却多少显得有些滞后。不过,面对问题,我们至少可以在提高工程质量、加强巡查、及时抢修、尽量减轻损失等方面做得更好,而不是拿一句“地质原因”的托词搪塞了事。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