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8月22日电题:陕西黄龙:以体育扶贫增加群众“获得感”
新华社记者郑昕
群山环抱中的陕北黄龙县城,夏季最热的那几天气温也只有35摄氏度。每天吃过午饭,在青岛读大三的宁晓东都会穿上防晒服、踩上运动鞋,从半山腰的家里步行3公里来到公路边,在白马滩镇石门峡漂流景区充当安全员。一个暑假下来的打工收入,就是新学期的学费。
他说:“妈妈眼睛不好,爸爸要在家照顾她也不能外出打工,以前家里就靠着种4亩半地的花椒和核桃过活,一年到头几千块的收入光给我妈治病了。要是没有这个漂流,我还不知道上学要朝多少人借钱呢。”
在地属革命老区延安市的黄龙县,越来越多像宁晓东一样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的人,借助“体育+旅游”逐渐摆脱贫困。
黄龙县尽管地处黄土高原,但境内森林覆盖率74.3%、林木绿化率82.4%,很少有尘土飞扬的景象,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
依托生态优势,黄龙县近年通过举办体育活动、布局休闲项目以及设置健身场地等,令这个交通并不便利的山区小县,不仅逐渐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增加了老百姓的“获得感”,也找到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宁晓东打工的石门峡景区,漂流过程惊险,两岸风光秀丽,从2015年正式营业起,年接待人数超过6万人次。游客主要来自周边的延安市、渭南市,黄河对岸的山西省也有游客前来。这不仅令黄龙县的体育旅游知名度大增,也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2014年之前,第三产业占全镇经济总量的比例几乎为零,经过短短几年发展,现已占据近半壁江山。”白马滩镇镇长温超颖告诉记者,在发展休闲体育之前,镇上的主导产业只有核桃、花椒等农产品。漂流、健身步道、自行车道等相继投入使用,很快就受到游客青睐。“这些项目不仅把镇上的餐饮、住宿带动起来,以前的农产品也变成了旅游特产,能卖出更高的价钱。”温超颖说,现在旅游旺季镇上菜市场一周蔬菜销售总额,顶得上往年的一个季度。
在距离石门峡漂流景区1公里的开阔地上,黄龙农民朱道锋开起了第二家排骨火锅店。他说,品尝这个当地名吃,已经和体验漂流运动一样,成为游客前来黄龙的目的。
“2014年开始,我就感觉到游客明显多了。”他说,过去大部分主顾都是镇上居民,就把餐馆开在镇中心。后来游客接待量越来越大,现在他不仅开起了分店,还加上住宿,形成了食、宿一体的农家乐。
朱道锋聘用了多名村里的贫困乡亲。他坦言,正因为县上体育旅游的带动,他才放心把自家的核桃林交给了弟弟打理。否则,光靠着十亩山林,一大家人想要脱贫还得再盼几年。
“截至2017年8月13日,黄龙县总计接待227.9万人次,同比增长127.9%。旅游综合收入15.47亿元,同比增长136.55%。”黄龙县旅发委近期公布的这组数字,凸显旅游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效果。而游客数量和综合收入的“双井喷”,离不开体育赛事聚拢人气的作用。
“三年来,黄龙相继举办、承办了体育赛事20余场,包括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分会场暨陕西省首届阳光体育大会、陕西省山地自行车越野定向挑战赛等全国和省级比赛。”黄龙县体育中心主任邢爱香告诉记者,赛事期间黄龙的酒店入住率基本达到100%。“一个选手就可能带动整个家庭,一次参赛就可能带来日后的重返,体育比赛对于旅游的拉动是显著的,并且促进了县上整体消费,帮助群众脱贫。”
黄龙县老区扶贫开发局副局长王雷表示,近年来借助各种文体活动的举办,黄龙县的生态旅游促进了三产融合,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4200人次,有50%以上的贫困人口直接或间接在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中受益。围绕漂流、滑草、自行车、水上摩托车等休闲体育项目,黄龙累计为精准扶贫户解决就业岗位1300余个,人均年增收1.44万元;通过旅游产业扶贫1635人,人均增加收入4362元。
此外,通过直接的体育脱贫投入,仅2012年到2014年间,陕西省体育局就在黄龙投入300万元用于县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投入500万元用于县级公共体育场馆建设。陕西省体育局副局长董利说:“体育活动强身健体、愉悦身心、激活思维的特质,带动了当地群众以昂扬的斗志和健康的体魄,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完)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