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网3月13日讯 沿着历史的长河溯源而上,在“仰韶半坡彩陶艺术”趋于衰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制陶工艺达到历史的巅峰,制陶工艺也开始由实用性转向审美要求,而采用“熏烟渗碳法”的黑陶也因此被载入了世界工艺美术史。二十世纪90年代末,在我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有人无意间发现了一位藏族老人还在延续着这种古老的手工技艺,精心制作着被外界误认为失传已久的中华手工艺之瑰宝——黑陶。
囊谦藏黑陶是玉树地区藏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工艺独特,品相粗犷古朴,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带着好奇,日前记者走进了囊谦县黑陶生产基地,并见到了已经蜚声省内外的黑陶大师白玛群加。
走进黑陶基地,习艺车间内十几名藏族青年正在制作黑陶泥坯。拉坯、绘制纹路……木槌、木刀等最原始,也最简易的制陶工具在他们的手里仿若魔术道具,变出一个个陶罐和活灵活现的图案。这些青年都是白玛群加一手教出来的徒弟,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黑陶烧制技艺的第三代传人,黑陶艺术已经在他手中被发扬光大。
制作黑陶得用特别的土,尽管已经引进了粉碎机等现代设备,但在制作艺术品时,白玛群加仍然使用传统的方式筛取泥料。“先辈们流传数千年的技艺和秘方,不能在我手中走了样。”白玛群加说,传统的黑陶制作取土都有严格的时间和地点限制,普通的生活用品或许可以采用机器粉碎的方式制作泥料,但艺术品制作绝不敢更改丝毫工序。严格的工序工艺加上独有的秘方,成就了囊谦黑陶“傲视群陶”的独特魅力。
白玛群加说,自己从恩师扎旺那里学到了许多密不外传的技艺,直到2013年,扎旺恩师才将第38个秘方传给他。如今,恩师扎旺已经做不动黑陶了,白玛群加更觉责任重大:“不能让这么宝贵的东西断了代。”得益于三江源生态保护项目的支持,白玛群加的黑陶基地已从最开始租地、扎帐篷,发展到如今拥有600平方米的加工车间、117名员工的基地。
24岁的尼玛扎西从事黑陶制作已经近10年,作为学徒中最优秀的一位,他制作黑陶赚取的收入也最多,每个月能挣近4000元工资。尼玛扎西说,对于能够学习到工艺制作,并转产的牧民来说,有了这份工作已经让他们感觉很满意。
白玛群加的基地里,除去采挖虫草的季节,每年4月至12月,基地里有一百多名转产牧民从事手工制作,平均每人月收入三千元。基地年销售产品100多种、2000余件,年销售额达60多万元,纯利润10万元。目前,囊谦藏黑陶已经销售到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其中,由白玛群加亲手制作的镶银莲花壶被省博物馆收藏。
去年11月,白玛群加的囊谦藏黑陶文化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传统文化艺术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如今囊谦的黑陶又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囊谦藏黑陶也成为了囊谦县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科技培训项目的重点培训内容,并举办了多期培训班,已累计培训艺人1700余人次,经过培训,他们中的很多人具备了独立制作黑陶的能力,黑陶手艺成了改善牧民家庭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
省三江源办负责人介绍,今后几年将联合相关部门,争取国家支持,依托三江源地区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通过系统培训着力打造近百家以民族工艺品加工、传统生活用品手工制作等为主的小微文化企业,以此促进生态旅游,带动牧民转产致富。
传统的藏族文化艺术瑰宝又将在新的起点上向更高层次出发,传承了四千多年的古老黑陶技艺正焕发着勃勃生机,让一批来自三江源的藏家儿女走上了致富路;大批黑陶艺术品,从这里外销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从神秘的藏地走向世界。http://www.qhnews.com/index/system/2015/03/13/011658892.shtml
(责任编辑:鑫报)